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清末民国初期以来,新式学堂大量建立,新式小学教育也日益兴起。小学教员在知识传授,人格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希望通过考察忻州东六县小学教员活动对乡村社会经济、文化产生的影响以及政府对于小学教员改造的措施以及成效,揭示解放战争时期忻州东六县乡村小学教员真实社会生存状况。第一章简单分析了教员主要来源于短期师范、简易师范培训班以及大量的在乡知识分子与山公学员,并呈现出数量少、文化水平低,素质较低的特点。第二章主要分析了由于忻州东六县小学教员思想上存在自私自利、对当前形势认识不清、对新民主主义政策不理解等问题,政府通过组织教员学习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以及知识分子政策,提高小学教员待遇,表彰模范教员,精简问题教员,基本实现了对小学教员的改造。第三章论述了小学教员的在校活动,即巩固学生,民主管理学生,鼓励学生自治,教授学生知识。第四章着重研究了小学教员带领学生参加经济生产,土地改革,支前拥军工作,及其对乡村社会经济、文化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认为,大多数小学教员通过对新民主主义理论、政策的学习与具体的教学、社会实践,经历了政府改造以及自我改造的过程,最终基本上达到了政府对于小学教员的期望,他们进一步理解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对于中国共产党产生了基本的政治认同,树立了坚定的革命信仰。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延续并不断完善了解放战争时期小学教员改造的做法,到1950年代小学教员被形塑成有坚定的革命信仰,无私奉献于革命教育事业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