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围绕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的理论之争中,尽管双方争论的焦点和论证的角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有所不同,但是综观该问题的理论渊源可以发现,从五十年代的弗里德曼和米德,到六十年代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再到九十年代克鲁格曼的“三元冲突”,浮动汇率制的支持者们均认为:在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具有其独立性,这也是迄今为止相当部分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共识。但是,本文认为该共识存在着一个问题,即未能充分考虑货币替代这样一个因素,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在五、六十年代,整体经济结构呈现出“正三角形”的态势,即以实质经济为主,金融经济只占很小的比例,外汇市场上的货币兑换主要是为国际贸易服务,国际资本流动尚不具备很大的规模,因此在这一时期,货币替代还不是一种经常性的、普遍性的大规模现象。然而在当前阶段,随着金融资产的种类和数量不断扩张,世界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倒三角形”的态势,即以金融经济为主,实质经济只占很小的比例,外汇市场上的成交量远远大于国际贸易的交易量,有相当部分的外汇交易来源于国际资本流动的需要。而国际资本流动对利率、汇率波动的敏感程度较强,微小的利差、汇差就可能导致大范围的货币兑换和套利行为。因此,在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的情况下,货币替代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严峻现实。那么,在考虑货币替代的前提条件下,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具有独立性吗?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得出的结论对于中国未来汇率制度的选择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中国目前实行的汇率制度虽然名义上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但在外汇银行、企业、居民不能意愿地持有外汇的前提下,中国的汇率生成机制具有封闭性、管制定价、交易品种单一和波幅较小的特征。故中国目前名义上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实际上是一种与美元挂钩的固<WP=3>定汇率制。这种汇率决定方式具有诸多弊端,既缺乏效率又面临重大风险,且成本太高,因此存在着汇率制度重新选择的必然态势。从长期来看,中国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是浮动汇率制度。但在中国金融进一步开放的过程中,如果直接实行浮动汇率制度,货币替代的存在也将使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大大削弱。然而对于中国而言,保持独立的货币政策尤为重要。如果不能独立的运用货币政策来干预宏观经济运行,那么,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必将受到相当程度的扰动,诸如西部大开发战略也将受到极大的约束。可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是保证中国过渡时期经济稳定增长和向市场经济成功转型的重要手段,是中国进行汇率制度选择时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这一角度出发,中国应该选择怎样的汇率制度呢?本文的逻辑结构和主要观点如下:首先明确货币替代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所谓“货币替代”(Currency Substitution),就是指一国居民根据相对机会成本的变化,调整其持有的本国货币和外国货币。历史经验证明,许多西方国家在实现了货币自由兑换之后,都曾出现过不同程度的货币替代现象。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经济自由化过程中,也曾经出现货币替代。于是,人们开始探究是什么因素在影响货币替代,以期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替代风险的措施。货币替代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通货膨胀率、国民收入水平、政治与政策风险、市场的发达程度、体制的变迁等。然后给出货币替代条件下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相关模型。由于Miles(1978)的理论模型是一个简单而经典的模型,而Rogers(1990)的模型推导严密且适用性强,因此本文主要分析这两个模型,作为一般理论框架。Miles的货币跨国流动模型表明,在货币自由兑换和浮动汇率制的条件下,一国货币供给的增加——不论是一次性的增加还是保持固定的增长率,都会因共同的货币替代原因导致两国的货币跨越国境的流动。这种货币的跨国界流动对两国的货币政策独立性而言都是一种巨大的威胁。就本国而言,增加的货币供给大量流出境外,致使预先制定的货币政策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若要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WP=4>则需更大力度的政策措施,而这无疑又会加剧政策的波动性,打击公众的信心,从而进一步妨碍货币政策效果的发挥。就其他国家而言,在货币替代条件下,外国货币的大量流入会导致相应的本国货币供给被动增加,致使原本紧缩的货币政策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该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同时期的外国货币政策。Rogers的通货膨胀传递模型研究了在货币替代的情况下,较高的外国通胀率对于本币的实际需求、本币的流通速度、特别是本国通胀率的影响。他指出并分析了本国经济中影响浮动汇率制“隔绝效应”(或者说确保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功能)的两个变量:外币实际余额的初始存量以及对外币实际余额的需求弹性,结果发现:对于一个实行浮动汇率的小型开放经济而言,在货币替代的情况下,浮动汇率制可能在相当程度上丧失对外国价格冲击的阻隔效应,外国通货膨胀被传递到本国。国内外币实际余额的初始存量越大,传递效应(正或负)越大;对外币的需求弹性越大,传递效应越大。因此,本国货币当局在政策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