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究其根本主要是因为食品安全这一属性具有“信任品”的特征,从而导致食品交易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食品交易中,卖方比买方拥有更多关于产品质量的私人信息,消费者很难通过观察判断食品是否安全,并且在消费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也无法准确知晓产品真实质量。消费者只能依靠生产厂商外部披露的质量信息才能了解到食品企业真实的产品质量。要想缓解食品质量安全这一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把产品真实的质量信息有效地传递给消费者。本文从消费者角度出发,选取“价格”和“标签”作为传递信任品质量信息的手段,把具有不同消费行为的消费者分类“敏感”消费者和“迟钝”消费者两类,将消费者的质量偏好植入厂商生产行为决策过程,根据质量偏好构建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生产厂商间以“利润最大化”为追求结果的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分别探讨进行“第三方认证”标签制度及“自主标识”标签制度这两种不同标签制度的信任品市场分离均衡的条件,并对影响分离均衡条件的主要要素进行数值仿真,得出各要素对分离均衡条件的影响结果。最后,对实施两种标签制度的信任品市场实现分离均衡条件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并分别提出适用于不同标签制度的政策性建议。研究结果显示:(1)在进行“第三方认证”标签制度的食品安全型信任品市场上,高质量厂商和低质量厂商间存在四种最优决策选择。当高质量厂商进行第三方认证,同时低质量厂商不伪装标识且定低价,或高质量厂商不进行第三方认证,同时低质量厂商不伪装标识且定低价时,信任品市场分离均衡;当高质量厂商进行第三方认证,同时低质量厂商伪装标识且定高价,或高质量厂商不进行第三方认证,同时低质量厂商不伪装标识但定高价时,信任品市场混同均衡。较高的第三方认证成本及高质量产品成本是高质量厂商不愿意主动进行第三方认证的主要原因,并且在政府监督和惩罚力度较小、低质量产品成本较高、高质量产品定价较低或敏感消费者比例较高时,都会引起低质量厂商伪装成高质量的动机。(2)在进行“自主标识”标签制度的食品安全型信任品市场中,在高质量厂商行为既定的情况下,低质量厂商存在四种可能的决策行为。当低质量厂商进行自主标识但伪装定价,或进行自主标识且制定低价,或不进行自主标识但制定低价时,信任品市场分离均衡;当低质量厂商不进行自主标识且伪装定价时,信任品市场混同均衡。政府监督和惩罚力度较小、低质量产品成本较高、高质量产品定价较低或敏感消费者比例较低时,都会引起低质量厂商伪装成高质量的动机。(3)通过对两种标签制度下影响信任品市场分离均衡条件要素的相同点的分析,提出同时适用于两种标签制度下信任品市场的三点建议: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低质量厂商的监督和惩罚力度;高质量厂商提高定价,增加低质量厂商的伪装难度;降低低质量生产厂商产品成本。通过对两种标签制度下影响信任品市场分离均衡条件要素的不同点的分析,提出针对进行“第三方认证”标签制度信任品市场的建议两条:鼓励高质量厂商进行第三方认证,科学降低第三方认证成本;降低高质量生产厂商产品成本。提出针对进行“自主标识”标签制度信任品市场的建议一条:提高消费者素质水平,增加市场中敏感消费者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