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淋巴转移是胃癌的主要转移途径,本实验通过分析验证影响幽门下区(6组)及其三个亚组淋巴结(6a,6i,6v)的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探讨6组淋巴结转移情况下14v组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以及清扫14v组淋巴结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治疗的398例行胃癌根治术(D2或者D1+)的患者的临床病理生理资料,筛选出清扫幽门下区(6组)患者,分析影响幽门下区(6组)及其三个亚组淋巴结(6a,6i,6v)的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探讨6组淋巴结转移情况下14v组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以及清扫14v组淋巴结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398例患者中,清扫6组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有181例,约占总体的45.6%;6组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有53例。6a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有19例,转移率为35.8%(19/53);6i组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有14例,转移率为26.4%(14/53);6v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有20例,转移率为22.6%(9/53);清扫第6a亚组淋巴结总共136枚,每例患者可得淋巴结(1.86±2.54)枚,其中阳性淋巴23枚,淋巴结转移度为16.9%(23/136);清扫第6i亚组淋巴结总共86枚,每例得淋巴结(0.50±1.2)枚,转移淋巴结16枚,淋巴结转移度为18.6%(16/86);清扫第6v亚组淋巴结总共88枚,每例得淋巴结(0.93±1.07)枚,转移淋巴结22枚,淋巴结转移度为25.0%(22/88)。3个亚组淋巴结转移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2)。2、6组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6组淋巴结转移和肿瘤的大小,肿瘤的分化程度、N、M分期相关(p<0.05);与与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浸润深度(T分期)无关(p>0.05)。3、6a组和3组(p<0.001)、4sb组(p<0.001)、4d(p<0.001)、5组(p<0.001)、8a组(p<0.001)9组(p<0.001)、12组(p<0.001)淋巴结有相关性,和14v组淋巴结没有相关性(p=0.333);6i组和4sb组(p<0.001)、4d(p<0.001)、5组(p<0.001)、7组(p<0.001)、8a组(p<0.001)、9组(p<0.001)、12组(p<0.001)淋巴结有相关性,和14v组淋巴结没有相关性(p=0.068);6v组和3组(p<0.001)、4sb组(p<0.001)、4d(p<0.001)、5组(p<0.001)、7组(p<0.001)、8a组(p<0.001)、9组(p<0.001)淋巴结、12组(p<0.001)淋巴结有相关性,和14v组淋巴结有相关性(p<0.001);4、将单因素分析中影响第6v组淋巴结转移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度、N分期、M分期,及其第3、4sb、4d、5、6、7、8a、9、12a、14v组组淋巴结转移纳入logistic回归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仅远处转移,4d组、8a组、14v组淋巴结是6组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TNM III期患者第14v组淋巴结转移和未转移患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42.9%和57.6%(p=0.005),TNM III期患者清扫14v组淋巴结可以明显改善其预后。结论:1、有无远处转移及第4sb、4d组8a组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第6v组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第6组淋巴结转移是预测第14v组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可靠指标。2、I/11期患者第14v组淋巴结转移率低,IV期患者预后差,第14v组淋巴结清扫并不能提高此类患者生存。3、Ill期胃中下部癌患者,如发现行6v淋巴结转移,第14v组淋巴结转移率相对较高,预防性清扫第14v组淋巴结可以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