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膝关节后内侧复合体是维持膝关节后内侧稳定性的重要结构,由位于膝关节后内侧功能协同、位置毗邻的多条韧带、肌腱所组成,其解剖结构复杂,位置较深,深入研究掌握其断层影像学特征、空间分布规律、三维形态和起止点位置有助于提升膝关节后内侧复合体的准确诊断和预后效果。本课题使用中国可视化人体数据集与健康成年志愿者MRI影像对膝关节后内侧复合体断层结构形态与颜色、MRI影像特征进行对照研究;截选CVH-1、CVH-2、CVH-5的双侧膝关节数据,通过Amira软件对膝关节后内侧复合体及毗邻结构进行数据分割和三维可视化重建,并进行三维解剖学观测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对膝关节后内侧复合体CVH高清图像数据集与MRI影像的对照研究,选取5个较有代表性的层面进行观察和解剖学描述。得到了膝关节后内侧复合体及毗邻结构(浅层内侧副韧带、深层内侧副韧带、后斜韧带、腘斜韧带、股薄肌、半膜肌肌腱、半腱肌肌腱、腓肠肌内侧、前、后交叉韧带、内侧半月板等结构)在不同层面下的位置、形态、颜色、MRI影像学特征等详细信息,为临床影像诊断和优化手术治疗方案提供形态学依据。
2.成功构建CVH-1、CVH-2、CVH-5的双侧膝关节后内侧复合体相关结构的三维模型,并对其构成结构进行断层与三维多角度观察研究,测量了其长度、宽度和厚度几何参数,并完成其骨性附着点的检测研究。本研究认为膝关节内侧复合体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结构:浅层内侧副韧带(sMC L),为浅暗红色薄条带,长度为(107.54±15.98)mm,近端较宽为(31.48±3.70)mm,远端较窄为(10.14±0.82)mm,厚度为(1.09±0.13)mm;深层内侧副韧带(d MCL),为灰白色薄条带,长度为(26.05±2.32)mm,宽度为(19.11±2.93)mm,厚度为(1.37±0.11)mm;后斜韧带(POL),为深灰白色囊状,长度为(52.14±3.84)mm,宽度为(14.42±2.37)mm,厚度为(1.44±0.16)mm;半膜肌肌腱(SM T),为浅暗红色扁圆柱体,长度为(60.94±5.04)mm,宽度为(14.04±1.54)mm,远端靠近胫骨附着点处较宽,为(19.20±3.29)mm,厚度为(6.08±0.75)mm;腘斜韧带(OPL),为浅暗红色片状薄膜,长度为(48.99±5.44)mm,宽度为(24.51±3.44)mm,厚度为(1.38±0.22)mm;半月板后内侧角(MM),为灰白色“C”形柱,内侧边缘较厚处为(13.37±1.63)mm,中间较薄处为(8.96±1.22)mm。sMCL、POL股骨附着点均位于收肌结节后内侧,POL、SMT股骨附着点均位于内上髁内侧,dMCL与sMCL、MM连接紧密,位于两者之间,S MT与OPL胫骨附着点位置临近,OPL、POL、SMT互相毗邻,走行相似,上述几个结构在临床中常出现联合损伤、撕裂等症状,因此本研究认为PMC结构自前向后主要由浅层内侧副韧带、深层内侧副韧带、半月板后内侧角、后斜韧带、半膜肌肌腱、腘斜韧带共6个结构组成。
膝关节后内侧复合体作为重要的膝关节后内侧稳定结构,进一步明晰其形态结构、空间位置、毗邻关系对解剖教学、临床研究与应用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研究结果为膝关节后内侧复合体的定义提供了重要参考,在解剖教学、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和手术仿真、临床技能培训、优化手术方案、提升手术质量具有十分巨大的应用潜力。
1.通过对膝关节后内侧复合体CVH高清图像数据集与MRI影像的对照研究,选取5个较有代表性的层面进行观察和解剖学描述。得到了膝关节后内侧复合体及毗邻结构(浅层内侧副韧带、深层内侧副韧带、后斜韧带、腘斜韧带、股薄肌、半膜肌肌腱、半腱肌肌腱、腓肠肌内侧、前、后交叉韧带、内侧半月板等结构)在不同层面下的位置、形态、颜色、MRI影像学特征等详细信息,为临床影像诊断和优化手术治疗方案提供形态学依据。
2.成功构建CVH-1、CVH-2、CVH-5的双侧膝关节后内侧复合体相关结构的三维模型,并对其构成结构进行断层与三维多角度观察研究,测量了其长度、宽度和厚度几何参数,并完成其骨性附着点的检测研究。本研究认为膝关节内侧复合体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结构:浅层内侧副韧带(sMC L),为浅暗红色薄条带,长度为(107.54±15.98)mm,近端较宽为(31.48±3.70)mm,远端较窄为(10.14±0.82)mm,厚度为(1.09±0.13)mm;深层内侧副韧带(d MCL),为灰白色薄条带,长度为(26.05±2.32)mm,宽度为(19.11±2.93)mm,厚度为(1.37±0.11)mm;后斜韧带(POL),为深灰白色囊状,长度为(52.14±3.84)mm,宽度为(14.42±2.37)mm,厚度为(1.44±0.16)mm;半膜肌肌腱(SM T),为浅暗红色扁圆柱体,长度为(60.94±5.04)mm,宽度为(14.04±1.54)mm,远端靠近胫骨附着点处较宽,为(19.20±3.29)mm,厚度为(6.08±0.75)mm;腘斜韧带(OPL),为浅暗红色片状薄膜,长度为(48.99±5.44)mm,宽度为(24.51±3.44)mm,厚度为(1.38±0.22)mm;半月板后内侧角(MM),为灰白色“C”形柱,内侧边缘较厚处为(13.37±1.63)mm,中间较薄处为(8.96±1.22)mm。sMCL、POL股骨附着点均位于收肌结节后内侧,POL、SMT股骨附着点均位于内上髁内侧,dMCL与sMCL、MM连接紧密,位于两者之间,S MT与OPL胫骨附着点位置临近,OPL、POL、SMT互相毗邻,走行相似,上述几个结构在临床中常出现联合损伤、撕裂等症状,因此本研究认为PMC结构自前向后主要由浅层内侧副韧带、深层内侧副韧带、半月板后内侧角、后斜韧带、半膜肌肌腱、腘斜韧带共6个结构组成。
膝关节后内侧复合体作为重要的膝关节后内侧稳定结构,进一步明晰其形态结构、空间位置、毗邻关系对解剖教学、临床研究与应用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研究结果为膝关节后内侧复合体的定义提供了重要参考,在解剖教学、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和手术仿真、临床技能培训、优化手术方案、提升手术质量具有十分巨大的应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