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以空间批评作为理论基础,对美国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第36部作品《掘墓人的女儿》的解析。这部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犹太女性丽贝卡的形象。在丽贝卡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受到了严重的创伤后,她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变得独立,走出了封闭的自我世界,找到了生存在世上的动力和希望。这部小说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物主要是犹太人施瓦特一家三代人。本篇论文从一个较为新颖的视角解读这部小说。整篇小说有一个重要的基调就是异化,不论是在社会,家庭还是个人心理上,这点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本文主要运用空间理论,从三个层面分析了这一异化现象,分别是社会空间的异化,家庭空间的异化和心理空间的异化。其中社会空间的异化主要根据小说中地点的变化来分析社会环境的异化状态,家庭层面是围绕主人公丽贝卡一生中所拥有的三个家庭来展开对家庭空间异化状态的分析,心理层面则从施瓦特一家三代人不同的心理状态来解读心理空间异化的状态。即使施瓦特家族三代的不同生存状态也表明犹太人正在逐渐适应主流文化,但是他们每代人依旧陷入两难境地中:一方面,是他们在原来的文明,即在德国所形成的世界观以及思维方式,为了生存,他们必须尝试放弃这些原生思想。而另一方面,他们必须强迫自己融入新的文化以求生存。但幸运的是,他们在这种文化碰撞的两难困境中逐渐找到了平衡点,并渐渐融入到新的大环境中。本论文主体可以分成三部分,分别是导论,正文和结论。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介绍国内外对欧茨小说的研究现状,同时对小说的作者生平,作品等作了简要的介绍。从而能导出本篇论文的意义。第二部分是本篇论文的主体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是介绍本篇论文的理论基础,即空间批评理论。首先介绍了空间理论的基本内容,基本定义。其次是空间理论在其他领域内的运用及其现实意义,最后简单描述了理论运用在小说中的合理性。第二章是分析社会空间的异化。主要围绕主人公一生中三个重要地点展开,第一个地点是丽贝卡童年生活的地点肖托夸瀑布,在这个地方,是瓦特一家人饱受欺凌,没有社会地位,没有基本的生活权利,过着和主流社会脱节的生活。第二个地点是米尔本,是主人公丽贝卡和雅各布结婚后生活的地方。但是这依旧是丽贝卡的枷锁,在提格诺的控制下,她没有机会接触主流社会,依然生活在狭隘的生活空间之中。第三个地点则是丽贝卡最后组建家庭的地点,这个阶段,丽贝卡在新的身份掩饰之下,渐渐生活适应了主流的美国文化。第三章主要分析家庭空间的异化。主要围绕丽贝卡一生中三个家庭展开论述。第一个家庭是丽贝卡童年时期四分五裂的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的隔阂给丽贝卡造成了很深的心理阴影。第二个家庭是和提格诺组建的家庭,提格诺的作风和压迫也让让这个家庭渐渐没有了爱,没有了沟通,更没有相互理解,最后结局只能是暴力压迫下的破裂。第三个家庭相对来说是丽贝卡一生中最幸福,相对完整的家庭。也表明丽贝卡已经对适应社会有了很强的能力。第四章主要分析心理空间的异化。主要围绕是瓦特一家三代人的心理空间的变化。雅各布和安娜一代人,作为移民到美国的最初一代,他们的结局是最悲惨的,因为在没有任何包容性的环境中,他们是总无法真正融入到新的环境中,所以会选择以自杀来结束生命。丽贝卡作为第二代移民美国的犹太人,她是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接纳自己的不同,尽力融入新的环境,但是她依旧是想摆脱自己的原生文化。第三代人则更加积极融入新环境,并且试图在两种文化中寻求心理上的平衡。他们主动了解自己的原生文化,并且还积极适应新的文化,他们是三代人当中接纳新文化最成功的,也是心理上最平衡的。第四部分是对论文的总结,并且总结了论文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