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口,武汉筑城最晚的城镇,在随后的半个世纪却成为华中,乃至中国最重要的内陆商贸交易中心,其快速的成长不仅倚赖于汉口优良的水口条件、繁盛的商业基础,租界的设立也积极推动了汉口的城市发展,并形成不同于传统旧城的城市空间格局。租界作为汉口近代城市规划的窗口,规划者不仅引入西方城市规划法规体系,还在租界建立城市建设与管理体制,并借鉴上海租界的经验,运用土地利用控制方法实现规划意图。本文从现代城市规划的视角审视开埠后至1930年代汉口租界的法规体系、管理体系与技术体系,试图将城市的建设实施结果与规划意图相联系,以探讨租界建设管理制度指导下城市的实践情况。同时,关注租界规划体系对同时期华界及民国时期汉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影响。本文主要包括“规划者的意图”、“规划意图的文本化”、“规划意图的实现状况”与“租界规划思想的本地化”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从租界时期汉口的“规划者”入手,归纳法律制度、行政自治、控制技术三方面可能的意图;第二部分探究规划意图如何表现于法规文本中,并通过不同时期的法规条例探讨租界管理制度的形成与演变过程;第三部分对比租界时期工部局记录、现状图纸与现代汉口租界空间、建筑的遗存反推租界建设过程中规划技术的应用;第四部分将视角转至同时期的华界与之后的汉口,初探租界与华界的关系,以及租界规划思想在民国时期可能的延续与继承。本文诣在还原汉口近代城市规划历史,探索汉口近现代规划的本源,并为租界时期汉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搭建整体研究框架,填补部分历史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