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部审计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得以发展的。传统的内部审计定位囿于为管理层服务,从而决定了审计的职能、内容和范围等都受到局限。随着现代企业对公司治理不断加强,内部审计的目标也和公司治理的目标渐趋一致:即致力于组织价值的增加。这就促使内部审计的职能、内容与审计范围等随之变化,因此,价值增值型内部审计应运而生.从国外的经验看,内部审计在完善治理结构和改进内部控制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能给企业带来价值增值。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我国关于内部审计的文章虽然不少,但对于增殖型内部审计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并不多,很多都只停留在对定义的介绍上,鲜有实证方面的研究,这可能是由于我国目前内部审计工作与发达国家相差较大,目前还难以推广这种审计思想。但是,随着中国加入WTO,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不断加大,内部审计已成为关系其命运的重要因素。企业的国际化运作正以极高的速度在中国登陆,中国的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开始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风险管理逐渐成为公司治理的焦点,公司治理已从静态的控制模式转变为不断防范各种风险的动态模式。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方面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加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理论的研究,促进内部审计的发展,强化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充分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使之防范风险、完善公司治理,进而为组织增加价值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这样的背景与意义,本文对上市公司的增值型内部审计进行了研究。第一章是文章的绪论。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选题意义,然后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并进行了观点评述。文献综述从国外国内两个角度的三个层面进行了研究,即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涵义,增值型内部审计如何为公司增加价值,和增值型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关系这三个层面。国外学者对内部审计是否具有增值功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大部分都肯定了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重要性.在增值途径方面国外的研究主要从相对的角度即降低成本增加价值,和绝对的单纯的增加价值的角度两个方面来进行。对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系统论的方法来考察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定位。国内学者主要是利用委托代理理论来分析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内部审计的内容,并结合我国实际,从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不同的所有制形式来探讨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的。在实证研究方面,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第二章是增值型内部审计相关基础理论分析。简单概括了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溯源,阐述了相关的理论基础,并介绍了增值型内部审计与传统的内部审计的关系。1997年,IIA成立了一个指南核心工作小组,负责研究内部审计准则新框架。于1999年向IIA理事会提交了内部审计职业准则新框架,至此,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产生有了合法的理论支持。契约理论认为公司治理就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公司治理机制,可以分为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两类,而内部审计就属于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内部审计是解决代理问题的控制机制,它不仅是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信息披露制度和激励机制的有效运行也离不开内部审计活动。增值型内部审计并不是新生的一种审计类型,它是内部审计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以前财务审计、管理审计业务的继承和拓展。第三章是公司治理视角下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增值型审计的透析,介绍了增值型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及在公司治理中的增值功能和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现状。内部审计既是公司治理的一部分,同时又对公司治理程序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改善。二者的良性互动,有助于治理程序的完善和组织价值的增加。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增值本文从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显性与隐性的价值增值,自身与企业的价值增值,短期与长期的价值增值。在公司治理方面,内部审计通过为审计委员会效力来参与公司治理,内部审计的公司治理作用除内部控制和风险控制这些“硬控制”之外,还涉及到组织的“软控制”,也就是组织的“高层基调”。第四章是实证部分,首先对以往的实证研究进行了回顾综述,并在此基础上,从业绩指标,资产利用率等指标方面提出了与内部审计的假设关系,随后,又对因变量,自变量,和控制变量进行了定义。以2004年作为研究窗口,以在沪市中的A股所有公司的年报中的内部审计信息为样本,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并进行了回归。得出了如下的结论,单独的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对公司的治理的增值作用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本文的假设基本上都有得到不同程度的证实,从描述性统计的结果看,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对公司的每股收益,总资产利润率与净资产利润率,托宾Q值,成本费用利润率都有提高的作用,从而达到提高公司的价值。相关性检验中只有托宾Q值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他的解释变量都有通过检验。控制变量中的亏损与审计意见也通过了显著性检验。非参数检验中只有托宾Q值没有通过,其他的指标通过。而我们估计托宾Q值之所以没有通过各种检验,主要是我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较低,公司资产的重置价值也难以估算等缺陷造成的。第五章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衡量,首先介绍了增值型内部审计实现价值增值的绩效评估,定量与定性评估相结合,外部评价、内部评价与自我评价行结合,然后介绍了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内部审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和基于GAIN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GAIN提供的绩效评价指标是在广泛的调查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最后指出了在应用了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时应注意的问题。第六章是最后一章,对增值型内部审计如何在公司治理中发挥更大的效用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从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外部要为内部审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背景和文化氛围。内部则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制度,并有效的改善审计的技术方法和手段,提高审计的质量,使增殖型内部审计的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笔者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贡献:1,我国学者对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研究大多主要是介于对内部增殖型审计的内涵及审计的增值途径等方面进行规范性的研究,在本文的行文过程中把内部增值审计放到公司治理视角下进行研究,注意理论和实务的结合。2,如上所述,目前我国学者对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研究主要是规范性的,关于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实证研究方面,能够检索到国内的文献还比较少,笔者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实证的模型进行研究。3,最后,在研究如何衡量内审部门业绩的时候,结合各方面的资料,在经典的指标基础上归类分析,设计了一个内审部门的平衡记分卡模型。由于笔者的能力及水平的有限,本文还存在以下的不足:1,实证部分的指标设计,本文是在已有的关于增值型内部审计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笔者通过综合对比并加入了一些新的指标构成,但由于现有的实证研究的有限,所以在指标的选取上相应的文献依据可能不足。2,关于样本数据的选取方面,本文选择2004年这一年的数据,因而实证结果的稳定性有待进一步验证。3,样本量范围的选取上,本文选择的是沪市上市的公司,并不是所有的上市公司,因而可能对实证的结果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