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绞锁的临床病例分析,研究三种不同手术方式在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绞锁时手术方式的选择及疗效观察。方法:分析我科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治疗的38例符合筛选标准且资料完整的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绞锁的手术病人。其中26例病人行单纯前路手术,5例病人行后路手术,7例病人行前后路联合手术。颈3-4椎体5例,颈4-5椎体12例,颈5-6椎体18例,颈6-7椎体3例。分析比较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椎间隙高度、Cobb角;应用颈椎JOA评分标准(附表1)及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法(附表2)对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3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气管、食管漏以及大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神经功能症状无加重,随访资料收集完整。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2个月。通过对三种手术方式治疗结果收集数据分析,所有下颈椎骨折脱位伴有关节突绞锁患者术后颈椎序列均恢复正常,椎间隙高度及颈椎Cobb角较术前明显好转。前路组与后路组及前后路联合组相比,手术用时明显减少,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椎间隙高度及颈椎Cobb角相比术前明显好转,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所有患者JOA评分术后六个月与术前比较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率三组间相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Frankel分级术后六个月与术前相比较,平均提高1-2级,4例神经功能恢复不明显的患者为完全性脊髓损伤,其余34例患者神经功能获得明显恢复。结论:对于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绞锁的患者,三种手术入路均能恢复颈椎正常序列,术后颈椎椎间隙高度、Cobb角及神经功能均获得好转。前路组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方面明显少于后路组及前后路联合组。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应优先考虑单纯前路,但同时也应考虑患者后部结构的损伤程度、稳定性、脊髓受压的位置及程度个体化考虑后路辅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