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研究经口咽入路和后路单节段有限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在杨渊教授2010年9月-2014年9月在广西区内治疗的22例不稳定型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的11例患者行经口咽入路寰椎单节段微型钢板复位内固定术,B组的11例患者行后路寰椎单节段钉板系统复位内固定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枕骨髁关节面中心到枢椎椎体下缘最高点的距离、术中出血量、术后颈椎活动度、VAS评分,Frankel分级;并在广西骨伤医院影像学系统中随机抽样100例正常颈椎侧位片,测量枕骨髁关节面中心到枢椎椎体下缘最高点的距离,作为正常对照组。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前后路寰椎单节段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寰椎骨折的疗效与差异。结果:A组:经口咽入路寰椎单节段微型钢板复位内固定术;B组:后路寰椎单节段钉板系统复位内固定术。AB两组术后6个月后骨折部位均达到骨性愈合,内固定物无断裂脱落;颈枕部、颈肩部疼痛消失;VAS视觉评分AB两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Frankel分级均恢复至正常E级;枕-寰-枢复合体整体高度恢复、AB两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颈椎活动度接近正常、AB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出血量A组为(20±10.5)ml,B组为(150±14.5)ml,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中一例患者术中出现咬合关节半脱位伴前门牙断裂,AB两组术中术后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前后路寰椎单节段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寰椎骨折临床效果良好,能通过恢复寰椎环完整性及恢复枕-寰-枢的整体高度而重建上颈椎的稳定性和活动功能,但两组入路方式的适应症和手术风险有一定差异,在临床上需谨慎评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