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张爱玲小说研究成果丰富,本文较多引用各家成果证明自己的观点。因此欠缺之处主要在于文章中用了很多引证,但是这些引证对于证明自己的观点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以中后期小说为立足点,从作者的社会身份开始引入正题,并结合一些新资料进行分析,尤其是从女佣的角度,将张爱玲笔下的女佣联系起来,结合地域年代以及作者的社会身份对张爱玲作品的整体走向进行分析;本文还总结归纳了张爱玲中后期小说走向回归的几种方式,并在结语处提到张爱玲的“都市情结”。
本论文试图运用对比论述的方法,从性格、环境、经历、历史、文化等各个不同角度阐释张爱玲中后期小说的主题变迁、写作特色及得失,最后分析它们与前期小说的异同以及在作者小说创作中的价值。
本论文认为张爱玲小说创作自成体系,从中期到后期走得是由社会化向个人化回归的路线,而中后期小说创作的整体风貌是“回忆异乡”。
本论文由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和结语组成。论文的基本结构如下:
绪论。1、按照对张爱玲小说的理解以及本论文的思路将作品分期。主要根据各家所言,采用排除的方法进行分期,具体步骤如下:(1)以50年代为界将张爱玲小说创作分为前期和后期两部分;(2)进一步将前期细分为前中期,排除按照地域的说法,因为《十八春》、《小艾》、《秧歌》和《赤地之恋》的在张爱玲作品中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且创作时间距离不大,并且按照本论文思路是出一个中期划分的说法;(3)具体分期。2、简述张爱玲小说的研究状况。从人大复印资料的索引部分谈笔者自己对张爱玲小说研究的想法。3、简述论文思路。对张爱玲小说研究进行价值判断,指出本论文旨在就张爱玲的小说作品本身进行讨论,不对她的意识形态倾向进行太多评论。
第一章中后期小说概述。1、通过年代、地域等差异比较分析作者在不同时期的社会身份。2、通过女佣形象在作品中的变化讨论作者身份变化在作品申的体现。3、通过作者的写作经历以及前面的分析得出中后期作品的整体风貌。
第二章中期小说创作特色。1、从性格经历环境谈主题。主要以作者的独特气质、情感经历以及生活环境为着眼点进行分析。2、从“个人化写作”的角度比较《十八春》和《小艾》的结局;从叙事策略的角度比较《秧歌》和《赤地之恋》,分析中期特色及得失。
第三章后期小说创作特色。1、从历史文化角度谈主题。2、将后期小说分为“创作作品”和“回写作品”两部分分析后期特色及得失。
结语:1、简述作者前期与后期个人化的异同。2、分析作者的都市情结。3、简述作者中后期小说的创作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