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污水处理厂―碳中和‖运行是未来污水处理的一个重要方向,而剩余污泥厌氧消化则是实现污水有机能源回收最为直接的方式。外源二氧化碳(CO2)、氢(H2)介入厌氧消化具有刺激甲烷(CH4)产量的作用,厌氧模型辅助实验研究则可以做到事半功倍。课题基于厌氧消化数学模型(ADM1),建立包含同型产乙酸过程在内的拓展模型,通过实验与模拟研究外源H2介入厌氧消化系统的甲烷增量工况,评估采用外源H2厌氧消化提高CH4产量的可行性。厌氧消化系统中CH4产量随外源H2投加量增加而增加,但H2投加至一定量后,CH4增量变得十分有限;实验确定外源H2最佳投加量范围在00.33 bar(0100 ml)。对单周期反应器内气相组分连续监测发现,在起始阶段不同H2投加量产生的差别并不明显,只是到周期末才显现出不同的CH4增量作用。间歇反应周期开始时,H2分压对微生物具有抑制作用,造成污泥有机物转化效率低下;随着H2逐渐转化至CH4,H2抑制解除,显示出不同H2投加量导致不同CH4增量。拓展ADM1模型被用于模拟实验数据,4种实验情况下(H2分压分别为:0、0.17、0.33和0.5 bar)模拟预测与实验结果均取得较好的拟合度。当无外源H2投加时,模拟CH4产量值与实测值误差最大为9.09%,H2分压为0.5 bar时误差最小,仅为1.50%。外源H2投加量过大时,呈现出CH4增量有限,存在能量浪费现象。表面看,这是因为过多H2抑制了底物有效降解,但实验和模拟结果双双显示,CH4产量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可以通过延长单周期时长(增加SRT)的方法实现底物充分降解,以获得最佳CH4增产效果。这就是说,外源H2最佳投加量范围与SRT及其反应系统运行方式存在直接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