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分析研究国内外有关消毒工艺发展方向及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实验室实验及生产性实验,结合成都市自来水生产工艺状况、原水状况、管网状况,对氯胺消毒工艺设置、氯胺消毒剂量与灭菌时间的关系(CT值)以及消毒副产物变化情况等进行了针对性试验,对于氯胺消毒水与氯消毒水在管网中的混合变化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其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 (1)采用实验室模拟实验和正交实验法,改变氯氨投加顺序、投加比例、原水状况、接触时间、PH值等参数,比较消毒副产物的含量、CT值及剩余消毒剂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 a)当氨氮大于0.3mg/l,氯氮比为4:1左右,滤后水2小时接触反应后,总氯大于0.8mg/l,即能达到国标要求的消毒效果。 b)氯胺在水体中的稳定性极佳,采用氯胺消毒方式对维持长距离输水管线中的剩余消毒剂作用明显;氯胺在水体中的初始消耗量明显少于自由氯,在原水变化情况下的波动也较小,生产控制的难度小于自由氯消毒。 c)采用氯胺消毒方式时,预加氯成为总三卤甲烷、卤乙酸生成量的决定因素,取消预加氯将大幅度减少氯消毒副产物的生成,而对于滤后水消毒剂量(主要为一氯胺)的控制影响不大。 (2)采用生产性实验,分析氯胺消毒水的折点反应理论及不同消毒方式的管网水的混合反应,实验室及生产实验表明: a)当原水有机污染达到一定程度,原水中部分有机氮与活性氯的反应以及有机氮与氨氮之间的转化将干扰一氯胺的生成及稳定,经典折点加氯理论曲线将发生较大变化。 b)氯胺消毒水与自由氯消毒水在一定混合条件下,将发生生成氮气的多个副反应,反应平衡常数与CL2:N比、PH值、接触时间等参数有关;同时消毒剂稳定性迅速降低; c)氯胺消毒对于管网水总三卤甲烷和卤乙酸的生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接触时间的延长,其增量幅度也较小。 d)氯胺消毒方式在减小饮用水的致突变性即降低饮用水的毒副方面明显优于氯消毒,对总AOC的生成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水体生物稳定性优于氯消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