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针对现代城市与规划在中国的实践中出现的危机而作出一些深层次的探讨,其思路深植于城市发展历史的各个阶段,尤其是对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出现的后现代城市与建筑理论的延续。 本文以“结构”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不仅因为它是城市中的核心力量,而且也是基于“城市的本体就存于结构之中”这样一个真理。同时,为了说明城市结构的动态变化特性,本文引入“结构化”这个词来描述。 文章通过对城市结构与结构化的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方面的阐释,首先力图恢复城市及规划与精神、艺术的关系,并谋求解决城市结构发展中的创造性思维的问题。 其次,本文在对城市结构的意义和发展演变进行多方分析论证以后,清理结构与日常生活对于城市结构化各阶段,尤其是对于未来历史阶段的影响与痕迹,在时空绵延之中展现结构的价值,并提出现象学对策,以此为桥梁来探讨城市结构化中的野性思维,立意在于让“天才”隐退,推出“匠人”角色,结合三种设计的范型,使城市结构的变化指向一个诗意化的形式主旨。城市结构化和野性思维并非以历史或阶段分期的,而是交织于各个时代。最后,全文得出“城市的存在与发展有赖于结构化与野性思维,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应该创造从“天才”到“匠人”,从束缚到自由,从理性到诗性的意境”的结论。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说明城市结构化研究的现实背景、研究方法与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通过比较研究建立城市结构的涵义基础,尤其是结构主义思想与方法论在城市中的意义;第三章提出城市中结构确立的基本要素与条件,指出重建公共领域的结构化设计策略;第四章在时间与空间两方面进一步对城市进行结构化阐释,并分析了意识形态、区域化与结构化的关系问题,在结合两个例释的解读基础上提出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结构化现象学对策,导引出向野性思维方法转变的意含;第五章首先确立了城市的结构整体性与表现性的本质,进而提出城市的游戏特质,立意在于推出一个“匠人”角色和城市结构化中的野性思维与方法,同时重新粘结城市规划、城市设计与精神、艺术的关系;第六章是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建筑学、城市针灸、城市诗性三种野性思维的具体操作范型。它们同时也包含着科学(理性)思维的有效性;<WP=6>第七章是全文结语,是对总体立论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