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了水稻大垄双行(行株距配比:(40cm+20cm)×16cm)与常规垄(行株距配比:30cm×16cm)两种栽培模式,在水稻不同生长时期,对垄内光照、温度、湿度、风速与水稻田面水体溶解氧的影响,并比较了两者的不同。结果表明,大垄双行与常规垄,在垄内光照、湿度、风速和水稻田面水体溶解氧方面有显著差异,前者有效地改善了水稻田间小气候,对水稻生长发育、稻米性状、病害预防等因素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外,还增加了田面水体的溶解氧,有效地缓解了稻田水体溶解氧的缺乏对河蟹带来的危害。设置了三个处理:A精养蟹稻田,投喂高蛋白(CP=30%)配合饲料,辅以活饵料;B普通养蟹稻田,投喂低蛋白配合饲料(CP=20%);C种稻不养蟹,各处理均设3个平行。稻田四周开挖环沟,上宽60cm、下宽30cm、深30cm。研究稻田不同种养模式水环境部分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前期稻田水质环境适宜河蟹生存,水体昼夜溶解氧均在2.0mg.L-1以上;稻田环沟上下层温差最高达到7.6℃,环沟的存在有效地防止高温对河蟹的危害;在稻蟹生长的中后期,养蟹稻田的溶解氧显著低于不养蟹稻田(p <0.05),但基本不影响河蟹的生长。整个稻蟹生长期,处理A的硝酸盐、磷酸盐含量显著高于处理C(p <0.05)。同时提出了不间断施肥的概念,在养蟹稻田中,尤其是精养蟹稻田,河蟹的存在为水稻实现了不间断施肥,对水稻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在水稻的分蘖期、拔节期、扬花期和灌浆期,对稻蟹共作水环境的浮游植物群落进行研究。设置了三个处理:精养蟹稻田,投喂高蛋白(CP=30%)配合饲料,辅以活饵料;普通养蟹稻田,投喂低蛋白配合饲料(CP=20%);种稻不养蟹。各处理均设三个平行。收集和分析了养蟹稻田和常规稻田的浮游植物,经过鉴定共为8门29属78种。各处理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逐渐下降,生物多样性从分蘖期到拔节期增加较大,后来保持平稳。但是处理间大多差异不显著(p>0.05)。收集和分析了养蟹稻田和常规稻田的浮游甲壳动物,经过鉴定经鉴定枝角类有11种,桡足类有8种。枝角类生物密度从分蘖期到扬花期变化平稳,最高出现在拔节期,最低出现在灌浆期;桡足类在分蘖期生物密度极低,仅为0.6ind.L-1,拔节期和扬花期最高,到了灌浆期也下降较多。生物量前三个时期变化平稳,最高值出现在拔节期期,到了灌浆期仅为3.7mg.L-1。但是处理间大多差异不显著(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