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内战一直是史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其过程、性质与影响等问题引起过广泛的讨论。在这之中,内战早期议会和王军将领们的保守性军事策略很早就受到了史学家的关注,传统史学界将其解释为政治妥协和投机的后果。近年来很多史学家对这一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挑战,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在导论中,作者叙述了选题的由来,并回顾了国内外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自从20世纪中叶起,新军事史学家们对“16-17世纪军事革命”的热情就一直没有消退,他们详细地研究了该时段欧洲各国军队和军事的变化,并将其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提出了很多新颖的理论和见解,其中包括“军事革命”与三十年战争中普遍存在的保守性军事策略的关系。本文即以此为突破口,用“军事革命”的理念来解读英国内战早期产生的保守性军事策略,试图理清这二者之间的关系,阐述自己的论点。接下来的三章,是对保守性军事策略的成因以及其与“军事革命”关系的展开讨论。第二章着重叙述了“军事革命”给英军补给系统带来的难题。16世纪末开始,英格兰追随大陆国家的脚步,在现有民兵的基础上扩大军队规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然而,英军的后勤补给体制并没有随之提升,政府仍然习惯于将这一重要工作承包给私人商贩,再加上陈旧风俗所带来的武器更新换代的迟缓,英格兰军队的补给系统完全跟不上军队规模扩张的速度。在战争中,两军常常遇到补给告罄的状况,这大大限制了指挥官的作战选择,迫使他们采取保守的守势,将保证军队的食品和弹药供给列为第一要务。同时,军饷和食物的短缺逼迫士兵不断抢劫乡民,造成反战的“棒民运动”如火如茶,让两军的进攻作战变得难上加难。迫士兵不断抢劫乡民,造成反战的“棒民运动”如火如荼,让两军的进攻作战变得难上加难。第三章叙述了“意大利式防御工事”与保守性军事策略的关联。“意大利式防御工事”是“军事革命”的又一重要成果,它改变了攻城战中双方的力量对比,让守城者取得了很大的优势,各国将领们在实践中得出,攻取这种要塞的最好方法就是长期围困。英格兰远征军不仅带回了这一新式技术,也带回了与之对应的攻城方式,所以在英国内战中,经常出现占据绝对优势的军队长期围困只有少量守军的要塞之情景,这大大拖慢了双方战争的节奏。除了对大陆经验的生搬硬套之外,英军炮兵的先天不足也是造成这一因素的重要原因,议会军的庞蒂弗拉克特围城战就证明,冲动地寻求速战很可能导致失败,耐心而谨慎的围攻虽然耗时漫长,却是当时条件下最行之有效的攻城方法。第四章分析了“军事革命”所带来的新式战法对英国内战的影响。1590年至1630年间,欧洲军队的战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各种新战法新阵型层出不穷,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荷兰阵型”。众多曾在荷兰军中服役的英格兰人通过书籍著作,将这种战法在贵族中间推广开来,使之成为了英军的标准战法。然而,“荷兰阵型”对于骑兵的要求很高,英格兰的骑兵则由于历史、社会等多种因素,数量和战斗力上都远落后于大陆骑兵,这给英军埋下了不小的隐患。这一隐患在开战之后集中爆发,迫使指挥官放弃“荷兰阵型”,采取更为保守的“德意志阵型”,以掩盖在骑兵方面的短板。结语是对整篇文章观点的总结与拓展。在结语中,作者归纳提炼了在之前的三章中多次重复的观点,即保守性军事策略不应该和消极与投降主义划上等号。它是一种“无奈下的明智之举”,是军事精英们在不利的条件下选择的一条更为稳妥、可操作更强的路径。保守性军事策略虽然不能让任何一方取得迅速的、彻底的胜利,但很好的运用这一策略,可以让己方占据优势的地位,同时避免灾难性的后果。同时,作者还从“军事革命”成果本土化的角度出发,简要分析了新模范军是如何在三个方面克服“保守”,进一步印证并深化了文章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