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骑楼:“南方多雨炎热地区临街楼房的一种建筑形式。将下层部分做成柱廊或人行道,用以蔽雨、遮阳、通行,楼层部分跨建在人行道上。”这一具有气候适应性特点的建筑形式广泛分布于东南亚诸国及我国南方城镇。台湾、东南亚及日本学者曾对近代骑楼的起源、分布等课题作过深入研究。在有着传统骑楼文化的区域,“骑楼”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场景,是城市温暖深刻的记忆,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潜意识的存在。延续骑楼具有实体与文化上的双重意义。 本文研究课题的两个时代背景:“近代”与“当代”,由于同样面临发展初期的东西方相遇和西方化问题,因此在文化进程上有很大的相似性。近代建筑及近代建筑师所走过的道路对于当代建筑设计足资借鉴。 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不仅拥有精美的近代骑楼遗产——鲤城中山路骑楼和洛江洛阳街骑楼,而且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建设了大量的新骑楼,并已投入使用多年。泉州新旧骑楼反映出两个时代的建筑特征及其对待建筑的方式和态度。本文通过大量资料收集、实地考察测绘和分析论证,以期达到对泉州近代和当代骑楼更为明晰的认识,并寻求对当代骑楼设计的借鉴意义。 论文对泉州近代与当代骑楼分别从形成背景,风格特征和空间构成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比较,主要内容大致如下: 1)泉州近代与当代骑楼形成背景比较。 时代背景是产生建筑异同的深层次原因。泉州近代建筑与中国近代开埠大城市建筑存在很大差异。泉州近代与当骑楼所处的时代背景存在差异。 2)泉州近代与当代骑楼风格特征的比较。 引入“批判地域主义”的观点,认为泉州当代骑楼需要借鉴的是近代骑楼对待建筑和文化的态度而不是其具体风格形式。 3)泉州近代与当代骑楼空间构成的比较。 将泉州骑楼空间分类为街道、柱廊、商业和居住四类空间进行具体分析比较,并分析这四类空间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4)骑楼形式的延续与创新。 骑楼建筑的形式和空间在当代南方城市仍然具有适应性。当代新骑楼形式的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但仍处于不自觉、不成熟的探索状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