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江南地区乡村景观设计研究——以丹阳地区为例

来源 :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yu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国家已经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列入“十一五”规划的蓝图。2006年被称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已突出强调了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要求各级政府安排资金支持编制村庄规划和开展村庄治理试点;此外,还指出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因此,大力发展社会主义乡村景观建设也正逢其时,时不我待。乡村景观设计是围绕着人与环境的共生共融展开的。乡村景观设计的目标也体现了要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去创造一种充分融合、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的和谐乡村景观的氛围。本文共分为四个层面:通过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焦点问题提出,农村建设的历史演变入手确定研究背景;然后通过了解国内外研究发展进程,以景观生态学、环境心理学、乡村景观评价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反规划理念等为理论基础,以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度为核心,及乡村地理学等周边理论为研究范畴,探讨为人们创造自然与人文相融的乡村景观。通过对乡村水体景观、农田环境、绿化景观、乡村建筑景观、乡村居住区环境空间格局、乡村景观文化的保护与更新等一些主要研究要素加以分析与整理,用科学的理念与艺术的设计眼光来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景观的生态系统。并结合江南地区的两个调研实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指导下找出当前江南地区乡村景观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整理、比较与分析,结合乡村景观设计相关理论探讨最适宜的解决策略,反映江南地区人与自然相融平衡的乡村景观设计的建议。期间采用现场采访得到一手资料,以观察记录、实景拍摄,实地访谈为主,对研究内容中的图文资料进行全面搜集,通过大量收集资料筛选,理论研究分析,对我国江南地区的乡村景观的现状展开研讨与评价。同时在分析前辈的理论、理念与实践体系过程中,探寻我国江南地区乡村景观模式的基础特性,为我国江南地区乡村景观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并对我国乡村景观设计行业起到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他文献
历史街区的保护是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环。历史街区记载着历史的传承和信息,蕴涵着深邃的文化遗产精华,其整体的风貌展示着城市某一时期的文化特色及城市的发展脉络,具
在强大的全球化经济、文化冲击下,人类社会的多样性遭到扼杀,地域文化特色逐渐衰退、消失;城市和建筑物的标准化和商品化致使建筑特色逐渐隐退。   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出现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和建筑创作。大众文化主要指国内在20世纪80年代产生,90年代发展和成熟的大众文化模式。而建筑创作范围多指向创作者及其创作理念更多受社
中国当前工业园的建设如火如荼,工业园区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形象日新月异却免不了大同小异,无个性与雷同性等现象随处可见。1994 年立园的苏州工业园,以后起之秀实现连续跨越式发
城市商业街是城市中较早形成的地区,是反映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敏感地区。商业街的格局形态、空间特征、环境质量及其反映出来的文化素质,都是人们评价一座城市最重要的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居民的生存环境开始面临严重的危机。在城市的生态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发展必然趋势的背景下,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应如何保证自然生态的和谐完整、
随着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高速公路服务区作为高速公路必要的附属服务设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凸显的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如何在满足服务区功能的基础上使之更适应夏热冬冷
伴随着我国经济和城市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设计已成为规划界倍受关注的课题。为此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并取得丰硕成果,然而我国的城市设计多为局部地段的环境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血脉。壶口,黄河秦晋大峡谷中的一处激流险滩,自古就是连接秦晋,贯通绥浦的咽喉要道。因为其重要的交通意义,历史赋予了它两个基本
外滩建筑群是近代上海城市精神与建筑性格的集中物质体现。外滩中国银行大楼更是因其中西合璧的乖张建筑造型、命运多舛的曲折建造经历而成为了解近代上海中西文化竞夺现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