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国家已经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列入“十一五”规划的蓝图。2006年被称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已突出强调了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要求各级政府安排资金支持编制村庄规划和开展村庄治理试点;此外,还指出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因此,大力发展社会主义乡村景观建设也正逢其时,时不我待。乡村景观设计是围绕着人与环境的共生共融展开的。乡村景观设计的目标也体现了要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去创造一种充分融合、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的和谐乡村景观的氛围。本文共分为四个层面:通过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焦点问题提出,农村建设的历史演变入手确定研究背景;然后通过了解国内外研究发展进程,以景观生态学、环境心理学、乡村景观评价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反规划理念等为理论基础,以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度为核心,及乡村地理学等周边理论为研究范畴,探讨为人们创造自然与人文相融的乡村景观。通过对乡村水体景观、农田环境、绿化景观、乡村建筑景观、乡村居住区环境空间格局、乡村景观文化的保护与更新等一些主要研究要素加以分析与整理,用科学的理念与艺术的设计眼光来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景观的生态系统。并结合江南地区的两个调研实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指导下找出当前江南地区乡村景观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整理、比较与分析,结合乡村景观设计相关理论探讨最适宜的解决策略,反映江南地区人与自然相融平衡的乡村景观设计的建议。期间采用现场采访得到一手资料,以观察记录、实景拍摄,实地访谈为主,对研究内容中的图文资料进行全面搜集,通过大量收集资料筛选,理论研究分析,对我国江南地区的乡村景观的现状展开研讨与评价。同时在分析前辈的理论、理念与实践体系过程中,探寻我国江南地区乡村景观模式的基础特性,为我国江南地区乡村景观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并对我国乡村景观设计行业起到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