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它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而导致的。在临床上,甲亢主要表现为代谢率和神经兴奋性增高,常见症状有食欲亢进、消瘦、心悸、畏热、多汗、情绪易于激动等。甲亢的高代谢症状不但会加重或恶化原有的缺血性或其它类型的心脏病,而且超生理需要量的甲状腺激素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的甲状腺素受体,将加快代谢和心肌耗氧,导致心肌缺氧、营养物质及电解质缺乏,推进性致使心肌变性肥大,房室传导时间和心房细胞不应期时间缩短,冠状动脉痉挛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出现心脏增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一系列心脏病症状,即甲亢性心脏病,对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危害。现代学者研究资料显示,约10%—20%的甲亢患者会出现甲亢性心脏病的并发症,而这个比例还在逐年上升。多数甲亢性心脏病患者在甲亢得到控制后心脏病变亦可逐渐恢复,而少数患者由于治疗过晚、病情迁延,导致心脏病变不能逆转,最终遗留永久性心脏肥大、心律失常或房室传导阻滞等。因此,及早地预防和治疗甲亢性心脏病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和预后极为重要。对于甲亢性心脏病的预防及治疗,西医方面的关键是治疗甲亢,降低甲状腺激素水平;而中医方面主要以改善心悸、心慌的临床症状为主。甲亢性心脏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瘿病”、“心悸”的范畴,其病位虽在于心,但由瘿病引起,情志过极之人易发。明朝李木延的《医学入门》中提及瘿病“由忧恚所生。忧虑伤心,心阴虚损,证见心悸”。“心悸”这一病名最早由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提出,条文中所占比例较大,并对其证治作出了比较详尽的论述。而后世医家也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对“心悸”的证治进行了不断的补充及发展,为笔者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文献材料。本文通过对经典著作及后世医家文献中的有关条文论述进行分析阐述,归纳总结其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并作为理论依据对临床患者进行中医六经辨证分析,以期总结甲亢心悸的六经辨证规律,更好地指导临床,提高诊疗水平。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2012年10月至2014年2月甲状腺机能亢进出现心悸的患者的性别、临床症状、诊治方药及治疗效果等相关信息,运用《伤寒论》等文献关于六经辨证的理论归纳总结甲亢心悸患者的临床六经辨证,结合古今部分医家及导师刘敏的用方,从而为临床辨证施治寻找思路和规律,冀望该思路及规律可运用于今后的临床实践中,为甲亢心悸患者的辨证施治提供指导意义及良好疗效,为甲亢性心脏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良好的中医辨证施治思路。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归纳,结合临床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的方法。一方面加强传统文献的研究,通过对《伤寒论》中有关条文的筛选,收集历代名家相关论述观点,结合条文归纳六经辨证理论及“心悸”的辨证论治;另一方面,以此为理论依据,对临床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总结出临床甲亢心悸的六经辨证规律,进一步探讨甲亢心悸的论治规律。研究结果:甲亢心悸的女性发病率较男性稍高;发病年龄从11岁开始有明显的上升趋势,21-40岁是甲亢心悸主要的发病年龄段。甲亢心悸可见太阳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其中少阳病证及太阳病证为甲亢心悸的主要证型。依据甲亢心悸的六经证型,治疗上选方较为多样性,但以小柴胡汤类方、桂枝汤类方及附子理中汤为主要用方。使用内服中药汤剂配合口服西药抗甲亢药物治疗甲亢心悸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