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温与臭氧升高对农田N2O通量及土壤硝化—反硝化速率的影响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常规大面积种植的冬小麦和大豆为实验材料,采用开顶箱(OTC)进行臭氧(O3)浓度和温度增加模拟实验,开展了1个冬小麦生长季和1个大豆生长季的控制实验。试验设置四个水平的处理,即对照(CK)、增温(T,叶面温度升高1.5℃)、臭氧升高(O,臭氧浓度100nL/L)、增温+臭氧(OT,叶面温度升高1.5℃+臭氧浓度100nL/L)。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N2O排放通量,利用气压过程分离技术(BaPS)测定土壤硝化速率和反硝化速率。在田间气体采集同时,用土壤温湿度仪测定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在关键生育期,测定植株生物量、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分析了增温与臭氧浓度升高对农田N2O排放通量和土壤硝化-反硝化速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生长季,T、O、OT处理没有改变土壤-冬小麦和土壤N2O排放通量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与CK相比,T处理显著促进了土壤-冬小麦系统和土壤的N2O排放通量、N2O累积排放量,O处理显著降低土壤N2O累积排放量,OT处理显著促进了土壤-冬小麦系统N2O排放通量。增温与臭氧升高没有改变冬小麦田土壤硝化-反硝化速率的时间变化模式。整个生育期内,增温与O3升高对土壤硝化-反硝化速率的影响均未呈现一致变化规律,但T、OT处理极显著增加了土壤硝化速率并抑制了土壤反硝化速率。大豆生长季,T、O、OT处理均没有改变土壤-大豆和土壤N2O排放通量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与CK相比,T处理显著促进了土壤-大豆系统和土壤的N2O排放通量、N2O累积排放量,但O、OT显著降低。增温与O3升高没有改变大豆土壤硝化-反硝化速率的时间变化模式。全生育期内,T处理极显著、OT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硝化速率。四种处理使土壤反硝化速率略增,未达显著性水平。T处理显著增加冬小麦拔节-孕穗期、抽穗-扬花期、灌浆期的生物量,但显著降低成熟期的生物量。03升高显著降低灌浆期、成熟期冬小麦的生物量。增温和03升高复合处理显著增加冬小麦拔节-孕穗期、抽穗-扬花期的生物量,但极显著降低了成熟期的生物量。T处理使大豆成熟期生物量略有降低,但并不明显。O、OT处理显著降低了大豆成熟期生物量,其中OT处理对大豆成熟期生物量的影响高于O处理。在整个生育期内,T处理和OT处理极显著增加了冬小麦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O处理未显著增加。T处理和OT处理极显著增加大豆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O处理显著增加其活性。
其他文献
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施工技术的进步,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的优势,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提升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对建筑施工技术
通过介绍焦化生产中焦油渣作为黏结剂进行配型煤技术,并对这一技术的自动化控制在配煤系统中的实现作了详述。
目的:探讨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肺功能及血清IL-6、CRP、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03~2019-
近年来,随着光学动作捕捉技术日渐成熟,凭借相较于其他方式的动作捕捉技术无法比拟的优势,光学动作捕捉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了一种主要获取动作数据的技术手段。本
中吾农山构造带位于南祁连地块和柴北缘欧龙布鲁克地块之间,其构造特征研究对邻区的构造演化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目前关于中吾农山构造带加里东期构造-地层-热事件的研究很少,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LCBDE)在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4-01~2017-09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
目前,低成本、高性能的可重复使用单级入轨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正成为世界各航天大国迫切追求的目标,也是航天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必然趋势。研究表明,采用磁悬浮助推航天发射
目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癌症患者的创伤后成长。本研究旨在调查中国癌症患者创伤后成长的预测因素和积极情感在这些变量间的中介作用。方法:对来自两家医院的230名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D-乳酸、降钙素原(PCT)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01 ~2018-01来我院诊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100例,按照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摘要:远程教育教师队伍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激励机制的建立是推动教育改革的关键。因此,立足远程教育学习者的需求特征分析,对有关远程教育教师如何引导和激励学习者的因素和规律进行系统研究,试图设计和构建一套有效的针对远程教育学习者的激励机制,从而实现提高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远程教育;需求特征;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2-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