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型批评角度解读赛珍珠的小说《大地》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ni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赛珍珠是美国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深受中外读者的欢迎但也备受争议。1938年凭借小说《大地》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小说《大地》描述了上个世纪之交中国淮北地区农民王龙一家的故事,通过他们与土地之间变迁,揭示了旧时代的中国农民生存的艰难与困苦、传统的价值观念和对土地执着的追求。本文从原型批评角度来解读赛珍珠的小说《大地》,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分析小说。原型批评理论是流行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个重要的批评流派,曾与马克思主义批评和精神分析批评势均力敌。它试图发现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各种母题、人物、情节、意象和叙事结构,找出它们背后的基本原型,并把各种原型直接应用于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中,从而开辟了文学研究新的角度和空间。本文的创新之处就是运用原型批评理论重新解读小说《大地》,从原型母题、原型人物、原型情节和原型意象四个方面对小说进行原型解读。地母原型、替罪羊原型和追寻原型都是一些原型母题的变换,丰富了小说的主题。对于原型人物,小说的人物王龙、阿兰、老秦和荷花与古典神话中的人物相对应。从原型情节这个角度来看,阿兰一家逃荒到南方与圣经里面的《路得记》相吻合。除此之外,小说还含有大量的原型意象。与此同时,本文还探析了小说的四季循环的时间叙事结构并通过原型过程揭示其主题。通过小说各种原型的解读,笔者认为赛珍珠创作性地运用了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故事,丰富其作品的内涵。通过对王龙家族兴衰的生动描述也使读者看到三十年代农民生活的艰辛与挣扎,寄托了她对中国农民的同情和赞美。
其他文献
鲁德亚德·吉卜林,维多利亚时代后期的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殊荣的英国人,是当之无愧的该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然而,他的文学地位却经历了戏剧性的起伏。虽
委婉语作为各种文化中的一种共同现象,频繁地出现在日常交流中。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来研究委婉语,这些不同的角度涉及到修辞学,语义学,社会心理学和语用学等方面。这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