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巢湖地区早三叠世和龙山组沉积环境变化及其生物学响应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l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徽省巢湖地区位于下扬子地块北缘,保存有完整的早三叠世沉积记录,是华南地区下三叠统研究的经典地区之一。该地区下三叠统和龙山组相当于Olenekian阶Smithian亚阶的中上部,厚度在17.19-30.10m之间,根据岩性特征可划分为5段:第1段为中厚层泥质灰岩夹薄层钙质泥岩;第2段为条带灰岩与钙质泥岩互层,条带灰岩中微生物席发育;第三段为泥质灰岩、条带灰岩、钙质泥岩三种岩性互层;第四段与第三段的主要区别在于岩层内含丰富的黄铁矿颗粒;第五段岩性以钙质泥岩为主,下部含微生物席、叠层石薄层或透镜体,向上泥质灰岩层含量增加。其中微生物岩的发现为沉积古环境重建、环境变化与生物响应关系分析和早三叠世生物复苏时限、过程、机制等问题的探讨提供了重要材料。和龙山组以细粒沉积物主,发育波状层理、透镜状层理、脉状层理、侵蚀槽等流水成因沉积构造和微生物岩、微生物沉积构造(MISS)、遗迹化石等生物沉积构造,产出草莓状黄铁矿、石盐晶体和自生石英晶体。碳酸盐岩微相分析表明,和龙山组属浅水低能的开阔—局限台地相沉积,由下向上经历了由潮间—泻湖—潮间—浅水潮下的水体变浅然后又变深的环境变化过程。沉积特征与微相特征还显示,和龙山组第4段沉积期存在海洋水化学条件异常现象。通过光学显微镜与扫描电镜等实验手段,在和龙山组微生物岩中鉴别出蓝藻、绿藻、颗石藻和硫细菌等微体化石,结合和龙山组菊石、双壳、牙形石等生物类型的分布特征判断,巢湖地区在和龙山组沉积早期与晚期分别存在一次生物演化上的突变事件。和龙山组沉积早期的事件具有区域性,可能与火山喷发、沉积环境水体变浅有关,菊石、牙形石受影响较严重,双壳类则未受到太大影响,事件后巢湖地区微生物席发育(和龙山组第2段)。和龙山组沉积晚期的事件是全球性环境变化的结果,造成适合灾变期环境的双壳类生物的绝灭,菊石、牙形石等生物受影响较小,伴随着微生物席、叠层石等微生物岩的普遍发育(和龙山组第5段)。根据古生物发育特征和“生产力过剩假说”建立的微生物岩发育模型表明,和龙山组沉积晚期的生物演化突变事件是环境改善的结果,和龙山组沉积晚期的微生物岩普遍发育对生物复苏起促进作用,是生物开始复苏的标志。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元素地球化学数据分析表明,和龙山组沉积于近陆局限浅水环境,沉积早期(第一、二、三段)海洋环境在在富氧与缺氧状态之间周期性变化,和龙山组沉积晚期存在一段明显的贫氧—厌氧期,直到和龙山组沉积末期才变为富氧环境。和龙山组沉积期从早到晚存在盐度逐渐升高的过程,早期海水受淡水影响盐度偏低,晚期回归正常水平。和龙山组顶部(SmithianSpathian界线附近)碳同位素变化特征显示,和龙山组沉积末期存在海洋生产力与生物埋藏量的快速增加,这一结论有力支持了微生物岩发育模型的可靠性。
其他文献
研究丹参对增生性瘢痕的影响。方法采用同体动态对照,以自制丹参药膏和纯基质分别外涂于增生性瘢痕3个月,测定颜痕组织厚度的变化及瘢痕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结论证明丹参能抑制
真丝纤维光稳定性较差,易发生黄变。文章选用丝素溶液和真丝织物,考察了紫外辐照对丝素蛋白和真丝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应用纳米TiO2抗紫外整理剂对真丝织物进行抗紫外整理,
目的:观察大豆肽对正常和经异丙肾上腺素预处理的大鼠离体工作心脏的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的Langendorff心脏灌流装置,通过主动脉压力(AP),心室内压(LVSP),舒末压(LVED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
目的:考察新生儿服用黄连或含黄连复方对于新生儿有无不良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长沙地区近年来出生新生儿276例,其中176例产后曾服用黄连或含黄连复方。结果:全部被调查的新生儿均未发
雷达距离高分辨特性,即目标的一维高分辨距离像特性,能够体现目标的形状及结构信息,且易获取,有利于对目标进行准确识别,这已成为目前雷达目标识别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