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SP1基因多态性与膀胱癌的关联分析及LSP1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来源 :天津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gameboy13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LSP1基因多态性rs907611与膀胱癌的相关性分析目的:研究白细胞特异性蛋白1(Leukocyte-specific protein 1,LSP1)单核苷酸多态性rs907611与天津地区汉族人群膀胱尿路上皮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5月至2014年6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初次确诊的535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血液及649例对照组人群(与病例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体检人群)的血液进行研究,提取全血基因组DNA,应用PCR-LDR方法进行基因分型。首先检验分型结果是否遵循HWE平衡定律,然后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检验来分析rs907611基因型与天津汉族人群膀胱癌易感性、分期、分级、吸烟及进展风险的相关性;应用Kaplan-Meier曲线和COX回归模型来分析rs907611基因型与膀胱癌短期复发的相关性。结果:分型结果符合HWE平衡定律(p>0.05)。LSP1 rs907611存在三种基因型:野生型(G/G)、突变杂合子(G/A)及突变纯合子(A/A)。以野生型(G/G)基因型为对照,突变纯合子(A/A)人群膀胱癌发病风险明显提高(p=0.036,OR=1.786,95%CI 1.038-3.072),突变型(G/A+A/A)人群中膀胱癌的发病风险也有轻微升高(p=0.049,OR=1.264,95%CI 1.001-1.596);与G等位基因相比,A等位基因与膀胱癌的发病风险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0.019,OR=1.264,95%CI1.038-1.538)。分层分析结果显示rs907611与膀胱癌分期分级的发病风险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另外,结果显示rs907611对吸烟人群膀胱癌的发病风险没有影响。结合随访数据进行分析,没有发现这rs907611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短期复发存在相关性。结论:LSP1基因rs907611位点基因突变可显著增加天津地区汉族人群膀胱癌的发病风险,尤其与低级别、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发生关系密切。这一基因并不会影响吸烟患者膀胱癌的发病率,也与天津地区汉族人群膀胱癌的短期复发没有显著地相关性。第二部分:膀胱癌易感位点LSP1 rs907611的功能分析目的:通过研究rs907611多态性位点周围基因的表达量与rs907611基因型的相关性来筛选单核苷酸多态性rs907611的靶基因,从而进一步探讨rs907611增加膀胱癌易感性的作用机制。方法:在UCSC Genome Browser中检索rs907611位点两侧各250kbp范围内的基因(包括DNA、microRNA和lincRNA)。从我实验室膀胱癌标本库中随机选择与rs907611的三种基因型相对应的患者的膀胱癌及癌旁组织标本共24对,其中G/G基因型10对、G/A及A/A基因型各7对,提取组织RNA,应用实时定量Q-PCR的方法检测相应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在rs907611两侧500kbp范围内共存在21个基因,其中DNA包括KRTAP5-3、KRTAP5-4、KRTAP5-5、KRTAP5-6、IFITM10、SYT8、TNNI2、LSP1、CTSD、TNNT3、HOTS和MRPL23;microRNA包括MIR4298、MIR7847和MIR675;lincRNA包括MRPL23-AS1、FAM99A、FAM99B、H19、Linc01219及Linc01150。Q-PCR结果显示以上所有基因的表达量与rs907611的基因型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但是我们发现癌组织中LSP1及MIR7847的表达量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5),癌组织中H19和MIR675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结论:在LSP1基因多态性rs907611位点周围500kbp范围内没有rs907611的靶基因;LSP1及MIR7847在癌组织中明显低表达,而H19和MIR675在膀胱癌组织中明显高表达。第三部分:LSP1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意义目的:研究LSP1在膀胱癌中的表达水平,并初步探讨LSP1对膀胱癌细胞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膀胱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膀胱黏膜LSP1的表达情况。构建LSP1过表达质粒,转染T24膀胱癌细胞,应用Q-PCR、Western-blot检测转染效果,应用MTT、流式细胞术、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检测LSP1对膀胱癌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的影响。结果: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结果显示LSP1在膀胱癌组织中明显低表达。我们成功构建pcDNA3.1(+)/LSP1过表达质粒并顺利转染T24膀胱癌细胞;MTT结果显示转染LSP1过表达质粒后T24细胞的增殖受到明显的抑制;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出T24细胞中LSP1过表达后细胞凋亡明显增加;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LSP1过表达后,T24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减弱。结论:LSP1是一种抑癌基因,它在膀胱癌组织中明显低表达,可以明显抑制膀胱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同时促进膀胱癌细胞的凋亡。
其他文献
近年来,网络及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使西方主流及非主流文化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青年一代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作为站在接触西方思想文化前沿的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其思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本文主要综合分析了输电线路内部绝缘子电流泄漏问题在线式监测系统基本运行原理,并对该在线式监测系统实践应用,开展了深层次地研究。从而能够通过该在线式监测系统有效性地
工期、质量、成本称为工程项目的三大控制目标,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工程项目优化控制的理想结果是同时实现合理的工期、较低的费用和较高的质量.利用多属性效用函数以及效用分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8(IL-8)沉默对喉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将IL-8小干扰RNA(siRNA)和Lipofectamine 2000转染试剂转染至喉鳞状细胞癌Hep-2细胞作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可发生增殖、分化、衰老和死亡,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细胞焦亡是一种依赖于caspase 1活化介导的炎性细胞程序性死亡方
<正>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至今仍未能完全为人们所认识,在其被蒙上一层神秘而恐怖的面纱之后,会在部分人中谈“震”色变。1984年5月21日,我国南黄海发生6.2级地震。地震时和地
这些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改革和进步,移动通信技术也有了跨时代的发展,如今,人类社会正在步入5G的移动信息化时代,也诞生了物联网,物联网主要是处理好物品
千岛湖是1959年新安江水电站建设时形成的,这里有1078个面积大于2500m^2的岛屿和许多更小的小岛。水电站建设清库时,植被基本上被砍伐殆尽,后来受到较好保护,现在植被主要以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