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对外贸易迅速增长,分别在2009年和2011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贸易国。然而,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各国纷纷实施各种方式的救市措施,旨在化解短期矛盾,争取未来国际话语权。随着2009年欧债危机凸显爆发,2011年欧盟取代日本和美国成为我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和进口国来源国,中欧的贸易摩擦成为一个重点敏感话题,具有增长性,周期性、国别性、立体性、隐蔽性、产品升级等新的发展趋势。这些新变化既体现了中欧贸易摩擦的战术性一面,即解决欧债危机带来的经济增长乏力困局,又体现了战略性一面,即面向未来长期经济增长,提供更多的制度空间,如反补贴政策、新兴的产品导向等。因此本文选取陶瓷砖作为传统产业的代表,光伏产品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研究欧盟对华反倾销案件的贸易效应以及其背后的政治动机和经济动因。国外学者对反倾销的贸易效应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但研究内容和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些研究大多是对发达国家进行的研究,而国内的研究多数是对一些基本概念的介绍的解释,深入全面定量的分析不多。本文选取陶瓷砖作为传统产业的代表,光伏产品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更加具体、更加深入分析了中欧反倾销的贸易效应。陶瓷砖反倾销案是传统领域的典型代表,与欧猪5国的经济密切相关。在对欧盟对华陶瓷砖反倾销贸易流量分析的基础上,论文基于陶瓷砖HS六位码的月度数据,考虑了案件实施的不同时段,测算了该贸易摩擦的贸易限制效应,贸易转移的绝对效应和份额效应。研究表明:第一,在肯定性初裁后和终裁前后时段中国陶瓷砖出口受到明显冲击,其中小陶瓷砖更为显著,但由于贸易转移效应,中国陶瓷砖出口总额未能下滑;第二,反倾销措施虽然使欧盟夺回部分市场份额,但是由于贸易转移效应的存在,反倾销措施的产业救济效果有限,其并不能真正帮助欧洲陶瓷走出困境,更不是欧债危机重症国的一剂良方。光伏产品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其发展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测算涉案产品贸易竞争优势和欧盟对华光伏产品反倾销贸易流量分析的基础上,论文基于CN8位码的月度数据,考虑了案件实施不同阶段的贸易效应,即贸易限制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研究表明:第一,反倾销会引起导致我国光伏产品对欧出口的明显减少,尤其是中国对欧竞争优势产品出口。第二,从贸易转移效应上看,同陶瓷砖的情况相同,到目前为止反倾销指控并没有起到很好的贸易效果。综上分析,反倾销很好的限制了摩擦对象国的产品出口,但是其他非摩擦对象国对摩擦发起国的出口并没有有效的增加,即欧盟内部成员国并没有因此占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反倾销措施的产业救济效果有限,其并不是一种有效的贸易保护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