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心理现象,是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在我国,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最高要求,也是国家向学生传播共产主义理想的最重要途径。对高校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也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所以我们要积极探索对高校学生特别是高校学生党员的信仰教育研究,帮助当代高校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信仰,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论文整体结构包括引言和正文四章。引言部分从信仰的意义,青年的历史责任和大学生信仰的现实问题出发,论述了研究大学生信仰和信仰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分析了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研究状况,并规定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党员信仰教育的基本理论。首先从理论角度对信仰和信仰教育的基本内涵、主要特点和一般规律进行了具体论述。其次,对信仰教育在党员教育中的地位和内涵做了详细分析。最后,剖析了中国共产党党员信仰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性、革命性、理论性、实践性统一的理论,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具有指导地位,为我国高校学生党员信仰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科学理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开展高校学生党员信仰教育,才能保证学生党员坚信马列主义,坚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第二章,建国以来高校学生党员信仰教育的历史回顾。建国以来,我国的高校学生党员信仰教育经过了一个从理想崇高、政治狂热到理性反思、曲折发展、多元选择的历史发展过程。本章回顾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以及的高校学生党员信仰教育研究。通过梳理建国以来高校学生党员信仰教育的历史进程,发现高校学生党员信仰教育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统一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人们的观念、观点等意识形态也在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从我国高校学生党员信仰教育发展经验来看,把握好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控制信仰和现实的关系,才能够让马克思主义信仰得到高校学生党员的认同和接受。第三章,高校学生党员信仰教育的基本情况。首先多角度分析了高校学生党员信仰的境遇和特点,包括信仰理解和信仰选择不一致,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其他信仰内容矛盾并存,对党的支持与对信仰的自由追求并存,信仰影响因素多样且家庭影响较重,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教育效果的不满意导致学习情绪不高。其次,论述了高校学生党员信仰教育存在的问题,包括服务意识淡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片面,信仰未转变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信仰践行过程中组织纪律意识淡薄。最后,总结了高校学生党员信仰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包括马克思主义教育状况不理想的影响,宗教信仰认同率的影响,学生党员培养的程式化脱离了社会现状,理论与社会热点结合不足增加了困惑感,信仰传播的单调性导致学习的抵触情绪,内外环境的多样化产生大量的诱惑。第四章,高校学生党员信仰教育的创新对策。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信仰教育的创新对策需要从信仰教育的思维、内容、方法和体制机制四方面入手,在信仰教育的思维创新方面,要以信仰教育引导个人理想、拓展发展空间、打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强化民族责任感;在信仰教育的内容创新方面,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社会发展实际的结合,加强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与社会热点的结合,加强党的基本理论与宣传方式的创新,加强民族文化与信仰教育的结合;在信仰教育的方法创新方面,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带动信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单向灌输与双向互动相结合,先进性教育与成才教育相结合,思想教育与行为管理相结合,传统教育与互联网教育相结合;在信仰教育的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创新信仰教育的两级责任机制,完善信仰教育的工作机制,构建信仰教育的全面保障机制,夯实信仰教育的基层党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