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分析采集油藏样品可培养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2.比较不同油藏间可培养细菌群落的差异,指导设计个性化微生物采油方法。3.对潜在新种进行系统分类学研究,明确分类地位,了解菌株特征。方法:1.油田样品的采集:准备好已灭菌的密闭容器,前往青海、大庆和玉门三个油田,采集油井口采出液。将采集样品装入无菌容器中,冷藏运回实验室放入4℃冰箱保存。2.对不同的采出液样品采用10种不同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样品前处理包括:水相样品直接涂布、油相样品去烃收集细胞后再行涂布的方式培养。3.提取分离得到的纯菌株DNA,采用PCR扩增16S rRNA基因并测序的方法初步鉴定细菌种类。4.采用多相分类的研究方法,从表型:菌落培养形态;生理生化:温度、盐浓度、pH生长范围以及利用碳氮源等试验;细胞化学:极性脂、脂肪酸等和基因组特征;全面分析潜在新种的系统分类地位与菌株特征。结果:1.对样品分别进行分离培养,共分离得到细菌440株。2.所得菌株包含6个门、49个属,包括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黄杆菌门(Flavobacteriia)、栖热菌门(Deinococci)、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最主要的属包括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37株)、盐单胞菌属(Halomonas 19株)、芽孢杆菌属(Bacillus 9株)、短波单胞菌属(Brevundimonas 9株)、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 8株)、鞘脂菌属(Sphingobium 8株)、血杆菌属(Sanguibacter 7株)、海床动性微菌属(Planomicrobium 5株)等。3.基于16S rRNA基因测序、NCBI数据库比对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共分离出潜在新属1个、潜在新种17个。4.对不同油田分离的细菌进行比较,得出细菌群落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5.分别对细菌菌株SSR2A-4-2~T、SZDIS-1-1~T、SZDIS-1~T进行多相分类学研究,依次鉴定为新种Blastomonas marina、Microbacterium sorbitolivorans、Vibrio gangliei。结论:1.大庆油田、青海油田、玉门油田的样品分离到的菌株有显著不同,不同油田样品的菌株在系统发育树上形成明显的类群差异,说明油藏可培养微生物的显著地域性。2.本研究发现,采出液油相中假单胞菌(Pseudomonas),盐单胞菌(Halomonas)居多,且与水相所含细菌不同,推测为本源微生物,这对于提高微生物采油技术有明确的指导意义。3.对从不同样品中分离得到的潜在新种,进行多相分类研究,明确其分类地位,丰富了油藏微生物菌种资源及其特征的大数据储存,为后续微生物采油及环境污染的微生物修复等领域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