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胶质细胞P2X7受体介导慢性偏头痛中枢敏化及其机制研究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P2X7受体介导小胶质细胞活化参与慢性偏头痛中枢敏化目的目前认为中枢敏化是导致慢性偏头痛(chronic migraine,CM)发生的主要原因,而小胶质细胞活化后启动的炎症反应是介导中枢敏化形成的关键环节。研究表明P2X7受体(P2X7 receptor,P2X7R)激活后,可以促进小胶质细胞活化,导致炎症相关物质表达外释至胞外。目前尚无任何研究探索P2X7R在CM中枢敏化中的作用,以及这种作用是否与P2X7R介导的小胶质细胞功能调控有关。所以,本部分实验旨在完成以下几个目的:1.研究CM模型中,三叉神经脊束核(trigeminal nucleus caudalis,TNC)部位P2X7R的表达情况;2.探索TNC部位P2X7R对CM中枢敏化的影响;3.明确P2X7R对CM中枢敏化的影响是否与该受体调控小胶质细胞的免疫炎症功能有关;方法1.使用反复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NTG)腹腔注射构建CM模型;在建模的第1天、第3天、第5天、第9天,使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分析TNC部位P2X7R蛋白表达的时间规律;然后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RT-PCR,RT-q PCR)和免疫荧光,比较正常组和模型组TNC部位P2X7R的表达情况。最后使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界定TNC部位P2X7R表达的细胞类型。2.给予P2X7R拮抗剂亮蓝-G(brilliant blue G,BBG)干预,以等体积溶剂(vehicle,VEH)作为对照,将小鼠随机分为五组:SHAM组、SHAM+BBG组、NTG组、NTG+VEH组、NTG+BBG组。使用电子Von Frey测痛仪和热刺痛仪检测各组小鼠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变化情况,评估中枢敏化表征—痛觉过敏的变化。使用WB和免疫荧光对各组小鼠TNC区域的中枢敏化相关生化指标—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和c-fos进行检测。3.体内实验中,给予BBG抑制P2X7R后,一方面使用免疫荧光定量分析Iba-1阳性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变化,另一方面使用WB定量分析炎症相关物质的表达变化。4.体外实验中,使用Bz ATP 0.8m M刺激BV-2细胞,模拟CM状态下TNC部位P2X7R激活,并使用WB确定P2X7R表达变化。给予BBG干预BV-2细胞,以等体积溶剂作为对照,将细胞随机分为四组:SHAM组、BBG组、Bz ATP组、Bz ATP+BBG组。使用免疫荧光技术分析各组细胞形态和i NOS表达变化,然后采取WB联合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的方法对细胞炎症相关物质的表达释放进行检测。结果1.WB分析提示,反复NTG给药过程中,TNC部位P2X7R蛋白表达逐渐上调,在第5天趋势显著(p<0.001),并持续整个造模过程。从RT-q PCR和荧光层面来看,模型组P2X7R m RNA、P2X7R阳性细胞数和平均免疫荧光强度均显著升高。免疫荧光证实P2X7R在TNC区域主要分布表达在小胶质细胞上。2.行为学检测结果显示,反复NTG给药后模型组小鼠机械痛和热痛阈值均下降,表现出痛觉过敏。BBG干预可以显著改善模型鼠痛觉过敏现象。WB和免疫荧光结果显示,BBG干预可以抑制模型鼠TNC部位CGRP释放、c-fos表达,改善中枢敏化。3.体内实验中:免疫荧光结果显示,造模后TNC区域Iba-1染色阳性的细胞增多,其免疫荧光强度增加,形态上胞体变圆增大、突起缩短消失,定量分析显示细胞突起的总长度和平均长度缩短,提示小胶质细胞活化。给予BBG干预后,小胶质细胞数量及平均免疫荧光强度显著降低,细胞突起延长。此外,WB结果显示,BBG干预显著降低模型鼠炎症相关物质:NLRP3、IL-1β、IL-18表达(p<0.01)。4.体外实验中:WB结果显示,Bz ATP处理BV-2细胞后,P2X7R表达上调。这种上升趋势出现在Bz ATP处理60min,于120min达峰,可维持至180min。在免疫荧光镜下,Bz ATP处理后BV-2细胞胞体变圆增大,突起消失,i NOS表达升高。若在Bz ATP刺激前,先给予BBG预处理,细胞则表现为梭形,突起显著变长,i NOS表达降低。此外,WB联合ELISA检测到,BBG显著抑制Bz ATP诱导的BV-2细胞炎症相关物质:NLRP3、IL-1β、IL-18表达。结论CM模型中TNC部位小胶质细胞P2X7R表达上调,伴随着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和相关炎症物质表达增加。抑制P2X7R功能可以遏制小胶质细胞激活,限制炎症反应,改善中枢敏化表征—痛觉过敏现象,抑制中枢敏化相关生化指标CGRP、c-fos表达。这些结果提示P2X7R通过介导小胶质细胞活化参与CM中枢敏化,针对该受体的干预可能为CM的防治提供新靶点。第二部分P2X7受体通过自噬介导小胶质细胞活化参与慢性偏头痛中枢敏化目的自噬水平变化可以调节小胶质细胞的活化状态,左右炎症反应的结局。既往研究提示P2X7R对自噬过程具有调控作用。但是在CM模型中,P2X7R对小胶质细胞免疫炎症功能的调控作用是否由自噬介导完成,尚无任何研究报道。此外,在CM研究领域,自噬研究仍是一片空白。因此,本部分实验旨在完成以下几个目的:1.探索CM模型小鼠TNC部位自噬活动改变;2.研究自噬活动改变对CM的中枢敏化影响;3.探索CM模型中,P2X7R是否通过自噬介导小胶质细胞激活,进而影响中枢敏化形成。方法1.反复NTG腹腔注射构建CM模型;首先使用WB技术检测正常组和模型组TNC部位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然后在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下计数各组TNC区域小胶质细胞的自噬体,最后加用氯喹(chloroquine,CQ)干预明确CM模型中TNC部位自噬潮变化。2.给予诱导自噬药物,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以等体积的溶剂(vehicle,VEH)作为对照,将小鼠随机分四组:SHAM-VEH组、SHAM-RAPA组、NTG-VEH组、NTG-RAPA组。使用电子Von Frey测痛仪和热刺痛仪检测各组小鼠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变化情况,评估中枢敏化表征—痛觉过敏的变化。使用WB和免疫荧光检测各组小鼠TNC部位CGRP、c-fos表达变化,评估中枢敏化的生化改变。3.分别给予RAPA和BBG干预,使用WB技术分析自噬相关蛋白、P2X7R的表达变化。4.给予RAPA诱导自噬后,一方面使用免疫荧光定量分析Iba-1阳性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变化,另一方面使用WB定量分析NLRP3、IL-1β、IL-18的表达变化。结果1.从WB结果可以看出,造模后LC3-II表达上调、伴随p62蛋白堆积、beclin1表达无变化。模型组给予氯喹前后,LC3-II表达并无明显变化,提示CM模型TNC部位自噬潮降低。与WB结果呈现的CM高LC3-II表达一致,造模后TNC部位小胶质细胞内自噬体增多。2.行为学检测结果显示,反复NTG给药后模型组小鼠机械痛和热痛阈值均下降,表现出痛觉过敏。RAPA诱导自噬后,可以部分逆转小鼠基础疼痛阈值下降,但是对急性痛阈改变没有影响。WB和免疫荧光结果显示,RAPA干预可以抑制模型鼠TNC部位CGRP释放、c-fos表达,改善中枢敏化。3.WB结果显示,给予BBG干预后,模型鼠TNC部位LC3-II和p62表达降低;给予RAPA干预后,P2X7R表达无变化。4.免疫荧光数据显示,给予RAPA诱导自噬后,模型鼠TNC部位小胶质细胞数量及平均免疫荧光强度降低,细胞突起延长。WB结果显示,RAPA干预显著降低模型鼠NTG诱导的NLRP3、IL-1β、IL-18表达(p<0.05)。结论CM模型中TNC部位存在自噬水平抑制,激活自噬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削弱免疫炎症反应,改善中枢敏化。P2X7R作为自噬调控的上游受体,通过自噬应答缺陷介导了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从而参与CM中枢敏化。自噬调节中枢敏化作为CM研究的新机制,为CM的防治提供了新靶点。
其他文献
胰腺导管腺癌(PDAC)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道肿瘤,PDAC癌组织缺乏血管供给,肿瘤组织发生纤维化改变,同时肿瘤内部一系列代谢改变,使得胰腺癌至今治疗方法十分匮乏,使其获得“癌中之王”称号。全世界肿瘤患者中,PDAC的预后极差,五年存活率不足5%,这与PDAC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以及缺乏有效治疗方式等有关。而对于PDAC在人体内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能够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重要依据。有研究发现I
背景:抑郁症是一种基因与环境交互影响的重大精神疾病,具有高患病率、复发率和致残率的特点。研究发现抑郁症患病率在全球约为4.4%,患病的人数高达3.22亿,已成为全球首要致残原因。既往抑郁症发病机制学说众多,但都无法全面解释抑郁症发病的确切机制。目前抗抑郁药物作为抑郁症治疗的常用方法,却仅有不到一半的患者在接受首次治疗后完全缓解,因此抗抑郁药疗效差异的成因也亟待阐明。近年来,多项研究证实肠道微生物组
研究背景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疾病,多认为是由遗传、心理及环境等因素引起,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快感缺失、兴趣减退等。据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在未来两年内,抑郁症或将成为全球致残的首要原因。目前,已有大量研究探索抑郁症发病机制,提出了多种假说,但其具体机制仍不清楚。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微生物-肠-脑轴”可能在抑郁症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肠道,作为机体最大最直接的外环境,其内栖居
背景: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致死性恶性肿瘤。卵巢癌黏膜组织来源复杂,约90%为上皮性卵巢癌。约75%的卵巢癌患者为高级别上皮性卵巢癌,起病迅速,极具侵袭性,常伴随广泛的盆腹腔转移,预后极差,机制不明。自噬是一种溶酶体依赖的自然降解过程,主要通过降解细胞自身组分来维持细胞稳态。自噬究竟发挥促癌或是抑癌效应与肿瘤不同遗传背景及进展阶段相关。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March5,ALKBH5等可通过上调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孕期暴露丙戊酸(Valproic acid,VPA)对子代大鼠前额皮层(Prefrontal cortex,PFC)乙醛脱氢酶1A1(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 1A1,ALDH1A1)组蛋白乙酰化水平的影响,以探讨VPA诱导孤独症样行为的可能机制。方法:(1)VPA诱导的孤独症样模型的建立:雌性成年大鼠与雄性交配后被随机分为VPA组和对照(CON)组
第一部分肽功能化重组高密度脂蛋白纳米粒的构建及表征检测目的:制备肽功能化重组高密度脂蛋纳米粒。检测纳米的形态、粒径分布、表面电位。检测纳米粒对GANT和PTX的包封率、载药效率以及纳米粒的药物释放特性。方法: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肽功能化重组高密度脂蛋纳米粒tLyP-1-rHDL-PTX/GANT61。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的形态结构,并采用激光粒径仪检测纳米粒的粒径分布和表面电位。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
诊疗一体化纳米技术因其具有良好的成像能力及高效递送水平和较好的疾病治疗效果,在抗肿瘤药物设计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现有的纳米诊疗系统对于肿瘤组织的时空特异性效应的局限性,使其高效治疗和精准成像的目标难以实现。因此,设计解决时空可控的高效诊疗一体化系统成为纳米药物研究的迫切需求。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我们利用二氢卟吩e6(Ce6)的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属性,及
第一部分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脑灰质不对称性的MRI研究目的目前关于脑不对称性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和AD相关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方面。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包括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mild v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相关的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与无菌鼠孤独症样行为之间的关系,初步探索ASD相关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影响无菌鼠孤独症样行为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纳入年龄2-6岁的5名正常发育(typical developing,TD)儿童和5名ASD儿童作为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
第一部分GTP环化水解酶1(GCH1)在肝细胞癌组织和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背景和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病理类型。代谢重编程是包括肝癌细胞在内所有肿瘤细胞的特征之一。积极寻找HCC的代谢调节因子,对于深入理解代谢重编程在其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GTP环化水解酶1(GTP cyclohydrolase 1,GC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