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岩纤维对沥青胶浆流变性能影响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txluo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沥青混合料中加入玄武岩纤维已成为综合改善混合料各项性能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几年来,国内外研究者从细观尺度出发,对纤维沥青胶浆、砂浆等进行系统研究,以从更小的尺度揭示纤维沥青混合料细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内在联系,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大部分研究都是基于试验开展,少有研究者构建出可靠的模型,从数值模拟的角度对纤维胶浆等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构建玄武岩纤维沥青胶浆三维数值模型的方法,将沥青胶浆高温下的流变性能作为试验和模拟的验证评判指标,对比研究了纤维长度、掺量和分布方向等对沥青胶浆流变性能的影响,一方面旨在揭示玄武岩纤维对沥青胶浆高温下流变性能的作用原理,另一方面验证此数值建模和模拟计算方法的有效性,并建立可在纤维沥青胶浆性能优化与研究中应用的数值模拟流程,为玄武岩纤维在沥青混合料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本文首先采用DSR(动态剪切流变仪),选择试验温度为64℃,对选取的四种长度(3mm、6mm、9mm、12mm)、四种掺量—纤维与胶浆的质量比(1%、2%、3%、4%)的玄武岩纤维沥青胶浆进行重复蠕变恢复试验,拟合纯沥青胶浆的应变曲线得到胶浆的粘弹性参数,并比较各种纤维胶浆的应变和蠕变劲度模量,从试验角度分析纤维长度和掺量对沥青胶浆的流变性能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扭矩荷载作用下,3mm纤维易发生拔出现象,不适合应用于胶浆增韧加筋,6mm、9mm和12mm纤维表现良好;当纤维长度固定时,纤维掺量的增加有利于遏制胶浆的流变变形,且纤维掺量从3%增加至4%时,对流变性能的遏制作用不如初始明显;当纤维掺量固定时,纤维长度的减小对纤维沥青胶浆的流变变形遏制效果有积极影响,综合考虑经济效益、材料制备难度等因素,建议纤维长度取6mm,掺量取2%~3%。
  然后在MATLAB中建立纤维方向随机、分布均匀的纤维胶浆三维数值模型,旨在模拟纤维在胶浆中的分布状态,将该数值模型导入ABAQUS/CAE有限元分析软件中进行重复蠕变中一周期的蠕变加载过程模拟,分析纤维胶浆 0~1s 内的蠕变应变以及其整体和纵、横向剖面的应力、应变云图,从数值模拟的角度揭示纤维对沥青胶浆流变性能的作用原理,并对照试验结果,证明了此数值建模方法和有限元模拟的有效性,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最后基于以上数值建模方法和有限元模拟,本文将纤维分布方向作为影响因子进行有限元模拟研究。在MATLAB中构建纤维与XY平面夹角为0°、15°、30°、45°、60°、75°及90°的纤维胶浆三维模型,并导入ABAQUS中进行0~1s的蠕变加载模拟,结果表明当纤维与XY平面夹角为0°和90°,纤维对胶浆流变变形并无改善作用;当纤维分布方向从15°开始以15°为间隔递增至75°时,纤维对减小胶浆应变的贡献度分别是27.84%、55.06%、46.11%、24.83%和5.39%,呈先增后减趋势,在30°时达到峰值55.06%,说明当纤维与胶浆底面夹角为30°左右时,纤维对胶浆流变变形的遏制作用最为显著。
  本文基于沥青胶浆材料均质、连续的研究前提,揭示了玄武岩纤维长度、掺量及分布方向对沥青胶浆流变性能的作用规律和原理,但研究工作局限于沥青胶浆的高温流变性能,后续应将研究成果进一步应用到沥青混合料中,研究玄武岩纤维增强混合料性能的作用原理。
其他文献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通过对路面施加纵向或横向预应力,可以有效地改善路面受力状态,延长使用寿命;减少路面接缝数量,提高行车舒适性。但目前针对预应力混凝土路面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平直路段,缺少平纵曲线路段预应力混凝土路面的研究。因此,本文立足于预应力混凝土路面的现有研究,从预应力筋布置和力学行为两个方面分析平曲线和竖曲线因素对预应力混凝土路面的影响,并提出可行的平纵曲线路段混凝土路面预应力设计方案。根据设计的
沥青混合料在贮存、运输、施工及使用过程中都存在老化现象,老化直接影响沥青路面的性能和使用寿命。以往多采用性能试验探究混合料老化前后性能变化,其重复性和再现性较差且耗时费力。本文基于离散元数值模拟技术,进行了包括纳米压痕试验在内的多种尺度的室内试验为离散元模型提供细观参数,并用动态模量实际与虚拟试验验证仿真结果,拓展了离散元细观参数的获取方法,用仿真手段探究了材料老化对混合料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目前,自动驾驶技术正在快速发展,在国家政策推动下,未来配备自动驾驶技术的车辆市场规模将会不断增大,随之带来的是智能化车辆控制管理的问题,特别是在高速公路分流区这一车辆交织区域,如何控制智能化车辆的进行安全变道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自动驾驶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智能控制技术,具有提升道路运行效率,降低能耗等优点,如何利用该技术来提升道路运行效率和交通安全性能是我们的研究重点。本文通过研究高速公路分流区车
学位
由于软土的流变特性,深厚软土区域的工程结构物,其施工期及工后的长时变形积累会导致结构失效,危及结构物安全的结果,已日益引起工程界的重视。既有桥梁桩基附近进行道路填土筑路作业以及后续的交通载荷长期作用将对桥梁桩基的长期稳定性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并随时间增长加大桥梁桩基安全性风险。本文以沿海地区某市一高速公路高架桥下方增设城市道路的工程案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调研、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深厚软基
学位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概念被提出后,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和发展,为工程设计行业的设计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新的动能。BIM技术在建筑和景观桥梁等专业应用较为广泛,多有将BIM技术与可视化编程结合的实践案例。与BIM技术平台关联的可视化编程,既可以作为二次开发手段弥补BIM技术软件的功能不足,也可以作为参数化设计的载体实现设计和建模功能。目前,
学位
城市快速路出入口的交通流通过变换行车方向来达到车流互通的目的,这一现象是导致在出入口区域产生大量的交通冲突、交通流的稳定性变差、交通事故数逐年增加的主要原因。城市快速路出入口发生的交通事故有很大程度是驾驶员的不良的驾驶习惯而导致的。典型的危险驾驶行为有“跟车过近”、“违反标志标线”、“强制变道”、“压线变道”和“停车等待变道”等。对这些危险驾驶行为形成机理的研究可为出入口的交通安全改善提供理论依据
为达到《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指出的“大力发展共享交通,打造基于移动智能终端技术的服务系统,实现出行即服务”的目标,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多元交通方式、提供一站式出行服务。而分析每个出行者的出行本征是实现城市多方式一体化出行服务的必要前提。本研究建立起一套具有普适性的出行本征方法论体系,包括历史出行数据获取方法、出行本征指标体系建立方法和出行规律识别、挖掘与可视化方法,为城市多方式一体化出行服务及其
学位
高速公路在我国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国民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合流区是供车辆汇入高速公路的设施,在合流区车辆换道、变速行为频繁,易引发交通拥堵,带来安全和效率方面的问题,需要全面的信息基础、精细化的管理手段来应对合流区交通拥堵。网联车技术是应对交通拥堵的一项新兴技术,通过车间、车路等信息交互技术,交通决策者能够依据实时的道路交通数据形成对整体车流的控制策略。研究网联车环境下的高速公路合流区
学位
国内对于有轨电车的建设方兴未艾,然而现代有轨电车干线信号协调控制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一个方面,在现有研究成果往往仅考虑社会车辆或仅考虑有轨电车的绿波协调控制,而将两者兼顾的研究较少,另一方面,目前缺乏针对复线有轨电车绿波模型的研究。随着城市有轨电车的网络化发展,有轨电车多线共轨的运行方式将逐渐出现。本文针对复线有轨电车的信号协调控制方法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结论如下:  通过查阅经典文献以及国
学位
路网老龄化是当前我国高等级道路的主要问题,表现为路表抗滑性能的衰减和材料耐久性的下降,养护需求集中体现在路表功能性恢复和路面结构性调整,排水性薄层罩面是应对上述需求的理想养护手段;兼顾耐久性、高温黏附性和经济性的橡胶改性沥青则是其理想的胶结料类型。本文针对排水性薄层罩面技术在胶结料选择、级配设计以及铺筑方案确定等方面的问题,综合室内试验研究、有限元模拟和试验段铺设,开展排水性薄层罩面材料优化设计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