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对腧穴在不同状态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相关基因TLR2、CD14、PIK3R5的mRNA及其蛋白表达和针刺前后穴区体表温度变化的研究,证实TLR2、CD14、PIK3R5为腧穴由穴敏性向穴敏化转变的重要因子,在针刺信息启动传导过程中发挥重要生物效应作用,为腧穴穴敏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与结果: 第一部分:针刺调控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的穴敏化效应研究 基础研究: 方法:48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假针刺组、针刺组和电针组,每组8只。采用改良的Deinsberger注血法制备脑出血模型。针刺组取风府穴,电针组取风府穴、百会穴,每日1次,每次30min,共3天。各组均观察72h后处死,应用RT-PCR、Western Blot技术,检测针刺对脑出血大鼠风府穴区组织以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中TLR2、CD14、PIK3R5的mRNA含量和蛋白表达。 结果:1.造模后,脑出血大鼠风府穴区TLR2、CD14、PIK3R5 mRNA含量及蛋白表达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病理状态下激活了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腧穴由静息态转变为反应态;针刺或电针治疗后,脑出血大鼠风府穴区TLR2、CD14、PIK3R5 mRNA含量及蛋白表达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针刺可调节病理状态下穴区组织中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腧穴由反应态转变为功能态。2.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外周血淋巴细胞TLR2、CD14、PIK3R5 mRNA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病理状态下激活了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电针组外周血淋巴细胞TLR2、CD14、PIK3R5 mRNA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针刺可调节病理状态下外周血淋巴细胞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降低相关基因的表达。 临床研究: 方法:30名健康志愿者针刺风府穴、百会穴,每次针刺30min,每日一次,共3天;分别于针刺前和第三次针刺后,在右侧肘部静脉采静脉血5ml,注入肝素钠抗凝试管中,离心提取淋巴细胞,应用RT-PCR检测针刺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TLR2、CD14、PIK3R5 mRNA含量的变化。 结果:1.针刺干预后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淋巴细胞TLR2、PIK3R5 mRNA含量降低,与针刺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针刺可调节外周血淋巴细胞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降低相关基因TLR2、PIK3R5的表达。2.针刺干预后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14mRNA含量与针刺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第二部分:针刺对健康人和脑出血患者足三里穴区体表温度变化的临床研究 方法:分别纳入30例健康志愿者和25例脑出血患者,采用红外成像技术,针刺双侧足三里穴,分别于针刺前、针刺即刻、针刺10min、针刺20min和针刺30min时,采集记录并分析两侧足三里穴区局部体表温度的变化。 结果:1.健康志愿者左右两侧足三里穴针刺后穴区体表温度升高,与针刺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足三里穴区体表温度在针刺前、针刺即刻、针刺10min、针刺20min和针刺30min各时间点两侧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脑出血患者患侧与健侧足三里穴针刺后穴区体表温度升高,与针刺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针刺前、针刺即刻、针刺10min、针刺20min和针刺30min各时间点,患侧与健侧足三里穴区体表温度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患侧足三里穴区体表温度低于健侧(P<0.05)。 结论: 1.通过本次研究,证实腧穴的功能和状态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其具有动态性:腧穴有静息态(常态)、反应态和功能态(活态)之分,针刺刺激是激发穴位由“静息态”至“功能态”的关键环节。 2.TLR2是参与针刺信息激发启动传导过程的重要因子之一。 3.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是针刺信息启动传导的重要通路之一。 4.针刺可以升高腧穴局部体表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