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下水是居民生活的重要水源,开发利用程度逐年提高。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下水遭受污染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以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在充分收集和整理研究区内已有的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了野外水文地质调查。综合分析本次野外调查中所采集的水质数据以及收集的2011年至2018年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开展了地下水水质的质量评价与预测研究,并分析地下水水质的空间分布特征,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根据本次野外调查所采集的地下水水质全分析数据,进行地下水水化学统计分析,并基于GIS技术对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类型进行划分。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主要为矿化度中等偏低的中性-弱碱性水,主要阳离子为Ca2+、Na+,主要阴离子为HCO3-。研究区水化学类型以HCO3-Na、HCO3-Ca和HCO3·Cl-Na为主。(2)分别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内梅罗指数法对研究区的浅层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首先,选取23项地下水水质指标采用单因子指标法进行水质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23项水质指标中超III类水质指标有12项,主要超标指标为NO3-、Fe、Mn;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影响研究区地下水水质的主要指标为Cl-、Fe、Mn、NO3-、SO42-、F-;最后,选取这六项主要指标采用内梅罗指数法进行综合评价,并基于ArcGIS平台绘制水质分区图,评价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研究区的地下水水质主要为较好和较差,且研究区南部的地下水水质好于中部和北部的地下水水质,南部大别山区的地下水水质好于南部沿江丘陵平原地区的地下水水质。(3)选取研究区2011年至2018年的NO3-、Fe、Mn 3项水质指标作为预测指标,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的地下水水质预测模型,对10个监测点的2025年地下水水质进行了预测并进行内梅罗指数法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部分监测点的水质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并绘制合肥地区2011年和2025年的水质分区图,分析合肥地区的水质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合肥地区地下水水质为较好和较差的面积在减少,而极差的面积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