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定冠词习得——以四类非通指用法为例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xyxyxyxy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冠词系统用法复杂,难学难教。造成其习得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定冠词本身的语义复杂性是一个重要方面;其次,成年二语学习者的学习模式和认知学习风格也会影响其习得定冠词的过程;此外,二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或者母语对于其关于定冠词知识的发展也会产生一定影响。汉语没有冠词系统,汉语与英语表达定指与不定指的不同方式给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学生更是增加了难度。本论文从语用层面出发,基于定冠词的语义特征,借鉴Liu和Gleason(2002)对定冠词the的四种非通指用法的分类,主要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定冠词四种非通指用法的习得情况。
  本研究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使学生完成一项语法判断测试卷(此测试工具由Liu和Gleason设计),对试卷中的错误类型进行标注和分类,并借助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PSStatistics20对数据进行处理。第二部分,选取冠词少用和多用两种误用类型中错误最多的句子(每类型各10句话),对完成语法判断测试卷的9名学生进行访谈,要求他们解释在这些句子中添加(或不添加)定冠词的原因。研究发现,(1)定冠词的四类非通指用法给中国学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习得困难。四种用法的习得遵循一种自然次序:情景用法最先习得,文化用法最后习得,文本和结构用法居中;(2)学习者定冠词的两种误用类型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3)造成定冠词非通指用法习得困难的原因,除了定冠词本身形式和功能一对多的对应关系,英语和汉语的语言类型、二语学习者“过度泛化(概括)”的学习策略也会造成误用。
  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下教学建议:(1)英语的定冠词教学内容的安排应当符合习得顺序的要求;(2)教师应当使学生熟悉两种语言在名词结构和句子结构等方面的类型差别,尽量减少母语对习得过程的影响,提高他们使用语言的能力。
其他文献
随着21世纪初“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的提出,外宣翻译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当前无论在外宣翻译实践领域还是在外宣翻译研究领域,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外宣翻译实践中依然存在形形色色的“甲型病状”和“乙型病状”,或源于语言错误、或源于文化差异。而研究领域虽然对外宣翻译实践中的不足有着清晰的认识,但多集中于翻译技巧研究、地域、行业或专题研究,存在选题重复、研究领域分布不均等问题。这意味着多数研
学位
本论文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形式句法理论,对汉语关系化中的“所”字结构进行探究。作者认为“所”字属于附着词。这种附着词在句法结构中是选择性出现的词类。其出现时位于关系从句中的主语和否定词之间,和“的”字构成组合,用于强调“所”与“的”之间的成分,并为“的”字后的中心词提供索引。  此次研究重点在于对相关语料进行描写、分类,难点在于运用形式句法理论解释“所”字的句法特性以及推导过程。在研究过程中,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大力提倡并积极推动国际理解教育,致力于培养具备全球意识的世界公民,增进国家间了解,促进世界和平。在中国,国际理解教育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主题活动、国际交流等形式得到开展,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然而目前依然处于探索阶段。教育部提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国际理解教育成为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随着时代的发展,外语能力的培养有了新的特征与要求。以往的外语教学将外语作为工具,重视外语
随着越来越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证明口译中使用的语块数量与口译质量呈正相关,如何正确有效地学习语块以提高口译员的语块产出就成了口译学近来研究的新焦点。然而,现有关于语块学习的口译研究大都只关注到了语块易于提取,方便使用的特性,认为语块学习能减少口译员在译语产出方面消耗的精力,帮助他们在听力,理解和记忆等其他口译环节上有更好的表现,采用的方法也以反复记忆和背诵的传统词汇学习方法为主。语块的创造性,即如何
学位
由上海昆剧团创排的实验性昆曲《夫的人》改编自莎士比亚著名悲剧《麦克白》。不同于原著,它以麦克白夫人为全剧的主角。这一女性角色的重新塑造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跨文化改编尝试。  本文首先指出了莎剧被改编为中国戏曲,以及《麦克白》被改编为昆曲的可能性。中国戏曲改编莎剧在国内是一个长期存在的文化和艺术现象,前人改编的尝试为后代剧作者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文学与艺术的视角来看,莎剧与中国戏
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者的注意力从教学转向了学习,对研究个体差异如何影响语言成就以及个体差异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到目前为止,已有大量关于语言学习信念和学习策略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证明学习者的信念与策略使用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然而,很少有研究从英语听力学习方面探讨二者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旨在从听力理解的角度研究语言学习信念与学习策略之间的关系,重点探讨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高中生
学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更加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同时,与传统、单一的语言模式相比,文字、图片、声音、颜色、结构等多模态的网页逐步占据更主要的地位。因此,对网页的对比研究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文字翻译。  并且,大学作为肩负着国家相关教育的传承工作,具有本国独特的文化特质,值得成为文化对比研究的样本。因此,本文将大学主页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样拥有众多中国留学生的英国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共计
学位
本文通过研究女明星的社交平台上的自我形象建构过程,理解并分析女明星身份的二重性:女明星的形象可以反映特有的女性社会角色,甚至关于女性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女明星的言行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在女明星利用社交媒体自我表露以及和受众沟通的过程中,一方面不同内容、深度的自我表露会建构出不同形象,另一方面受众对其真实性的感知会影响受众对女明星形象的认知,从而加深或削弱女明星的影响力。文化因素会影响女明星所构
学位
二语学习者的动机问题作为二语学习中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一直以来深受研究者的关注。而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进步,以及远程教育产品的更迭,中国的网络英语(二语)课程的学习以及学习中的动机变化问题受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人们已获得的关于传统二语课堂动机问题的研究成果,却难以套用到网络英语课堂学习者的学习情景当中,而网络二语课堂学习者出现的各种动机衰退,动机重获等动机动态变化过程,也难以用传
在二语习得领域,英语作为一门外语的学习动机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英语学习动机确实对语言学习者是否能高效地学习英语有很大影响,此类研究也在国内外以及不同语境下都得以了很好地开展。然而,作为“动机”对立面的“去动机”相关研究,特别是对于英语作为一门外语的学习去动机相关研究还远没有那么多。英语学习去动机的研究对象大多为本国语境下的大学生和高中生,以跨语言文化语境下的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的此类研究还比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