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目前穴位贴敷在颅脑损伤中的运用主要局限于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的防治,关于运用穴位贴敷促进颅脑损伤患者颅内血肿吸收及改善脑电生理情况的报道较少,特别是针对具体细分型的颅脑损伤。本次研究主要以现代医学对脑挫裂伤的认识为基础,分析临床相关中西医文献,研究运用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结合常规西医治疗对脑挫裂伤的临床疗效,寻求对脑挫裂伤更加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方法:
将符合本研究的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60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基础组各30例,基础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予入院24小时内复查头颅CT;药物上予以止血、营养脑细胞、脱水降颅内压、预防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处理。试验组在基础组治疗基础上,入院24小时内复查头颅CT提示无颅内出血增多后开始加用穴位敷贴治疗。穴位贴敷选取川芎、白芷、细辛、红花四种中药饮片,按质量比3∶3∶1∶1研成细末,用水调成膏,制成每粒为直径0.5cm药丸,上盖敷料,穴位选取双侧太阳、合谷、风池三个穴位,每天1次,贴敷约6小时,共治疗2周。观察指标为颅脑CT计算颅内血肿量、脑电图正常率及头痛评分,并对结果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剔除未能按要求完成研究的患者,本次研究共收集有效病例60例,试验组、基础组各3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入院时GCS评分以及入院第1天颅内血肿量、入院第2天脑电图正常率、头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试验组与基础组一般情况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2.试验组患者在入院第7天颅脑CT计算的颅内血肿量上少于基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试验组患者在入院第14天的脑电图正常率上高于基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试验组患者在入院第5、10天的头痛评分上均低于基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针对脑挫裂伤患者,本研究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在促进颅内血肿吸收、改善脑部电生理活动、缓解临床症状方面比单纯常规西医治疗效果更显著。
目前穴位贴敷在颅脑损伤中的运用主要局限于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的防治,关于运用穴位贴敷促进颅脑损伤患者颅内血肿吸收及改善脑电生理情况的报道较少,特别是针对具体细分型的颅脑损伤。本次研究主要以现代医学对脑挫裂伤的认识为基础,分析临床相关中西医文献,研究运用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结合常规西医治疗对脑挫裂伤的临床疗效,寻求对脑挫裂伤更加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方法:
将符合本研究的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60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基础组各30例,基础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予入院24小时内复查头颅CT;药物上予以止血、营养脑细胞、脱水降颅内压、预防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处理。试验组在基础组治疗基础上,入院24小时内复查头颅CT提示无颅内出血增多后开始加用穴位敷贴治疗。穴位贴敷选取川芎、白芷、细辛、红花四种中药饮片,按质量比3∶3∶1∶1研成细末,用水调成膏,制成每粒为直径0.5cm药丸,上盖敷料,穴位选取双侧太阳、合谷、风池三个穴位,每天1次,贴敷约6小时,共治疗2周。观察指标为颅脑CT计算颅内血肿量、脑电图正常率及头痛评分,并对结果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剔除未能按要求完成研究的患者,本次研究共收集有效病例60例,试验组、基础组各3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入院时GCS评分以及入院第1天颅内血肿量、入院第2天脑电图正常率、头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试验组与基础组一般情况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2.试验组患者在入院第7天颅脑CT计算的颅内血肿量上少于基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试验组患者在入院第14天的脑电图正常率上高于基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试验组患者在入院第5、10天的头痛评分上均低于基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针对脑挫裂伤患者,本研究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在促进颅内血肿吸收、改善脑部电生理活动、缓解临床症状方面比单纯常规西医治疗效果更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