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的金融危机牵扯出了影子银行这个概念,国外的影子银行是一种平行于银行体系且以证券化操作为核心的金融创新,但是我国的影子银行则更多表现为主要依附于银行并以满足信贷需求为主的监管套利。中央在2016年就提出了要通过解决产能过剩,消化房地产库存,降低企业成本,加强地方债务管理等手段来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并在2017年的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进一步指出了实体经济是金融服务的本源,防控系统性风险和深化金融制度改革是未来金融工作的重点。影子银行虽然在丰富投资工具和增加融资方式、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和推动利率市场化发展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因为服务房地产领域、地方性融资平台和“两高一剩”企业阻碍了经济结构转型,脱实向虚的逐利行为引起了实体经济的空心化,造成了流动性和系统性等风险积累的负面影响,而货币政策作为货币当局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会通过增强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而冲击中介目标的有效性,还会扭曲货币政策的传导来进一步影响最终目标的实现。因此在近期的金融重点工作的要求下,厘清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具体影响,并提出针对影子银行的相关监管建议和优化货币政策的有关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在上述的背景下,本文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对我国的影子银行进行了概念界定,并借鉴金融中介、监管套利、金融发展这三大经典理论对国内影子银行存在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论述。其次本文以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为切入点,从理论上分析了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具体影响:影子银行会干扰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降低其可控性和增加其波动性;影子银行通过推动存贷款利率的放开、加快定价机制的形成、增强金融机构对改革的适应性和优化相关配套体系促进了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影子银行既可以通过解决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促进储蓄转化为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来促进经济增长,又会通过推高融资成本、脱实向虚的套利行为和部分资金流入领域的高风险来抑制经济增长并阻碍经济结构转型;影子银行主要通过加剧社会供给和需求的不平衡来引起物价上涨。然后本文从现实情况出发梳理了影子银行的发展模式并总结了其发展特点。本文又采用2009-2017年的月度数据,通过建立包含影子银行和不包含影子银行的向量自回归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就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的检验。经过上述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本文得出了以下三个主要结论:(1)影子银行会分流货币供应量而造成具有统计缺陷的广义货币供应量的下降。货币供应量会对货币供应量和物价水平均产生正向冲击,但是影子银行削弱了货币供应量与经济产出和物价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扩张性货币政策的调控准确性被削弱了。(3)影子银行会抬高实际利率的水平,利率在长期会对经济产出负面冲击而对物价水平产生正向冲击,但是影子银行削弱了利率与货币供应量的相关性却加强了利率与物价水平之间的联系,在这样的情况下紧缩性利率政策不能很好地发挥调控经济过热和稳定物价的作用。(3)影子银行加大了实现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这两个最终目标之间的矛盾,影子银行在短期内促进实际经济产出增长但在长期则显示出抑制作用,促进物价水平的上升且物价水平的上升速度在前期较快而后期减缓。结合这些结论,本文提出了调整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加强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这三方面的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