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次试图围绕纪录电影中的虚构问题,探讨当代西方纪录电影的蜕变和转型,探讨虚构为纪录电影带来的纪录理念和纪录价值,进而以此为切入口,探讨当代西方纪录电影的新形式、新气质、新丰韵。
全文由绪论、正文三章和结语共五个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阐述了虚构的概念以及其在纪录影片的表现形式和电影学意义,并简要叙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价值,以及写作思路。本文认为虚构是极富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表现手法,它在当代语境下探求了纪录电影真实的同时,带来了新的纪录理念——纪录电影的真实不仅是纪录和展示,还可以主观制造,并希望在与观众的协商中得以呈现。新纪录理念是对传统纪录理念的反拨和颠覆,标志着西方纪录电影从传统向当代的蜕变和转型。
第一章围绕“虚构和纪实”的问题,梳理虚构在纪录电影中的演进过程,并对各阶段纪录方法和理念作解析。本文认为,格里尔逊时代的纪录电影是“对现实进行创造性处理”,没有排斥“搬演”和“重构”,虚构是补充真实的重要手段,而且正直的虚构还会增加影片的纪录价值。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专注摄影机前的原生态生活事件,追求的是现实世界的表象真实,其技术基础和纪录理念成功将虚构从纪录电影中剔除,自此纪录电影被称为“非虚构影片”。当代纪录电影中涌现了新虚构,新虚构是当代语境下探求纪录真实的有效手段,新虚构的纪录电影在真实理念、叙事策略和美学风格上都对传统的纪录电影进行了颠覆,并在颠覆的过程中实现了纪录电影的个人化风格。“新虚构”的运用,既是西方纪录电影转型和蜕变的标识,也是现代性纪录的新理念。
第二章从新虚构和传统纪录电影中虚构的比较纬度,探讨了传统纪录电影和新纪录电影的差异。新虚构特别注重人在纪录电影中的作用,所以首先从“人”在纪录电影中的变迁来看,新纪录电影制作者完成了从“隐蔽”到“彰显”的转变,新纪录电影并没有因为主体的介入而失去真实性,反而因制作者“自我”的彰显使纪录更加具有说服力;新纪录电影对人物的纪录已经超出了传统纪录电影的“再现”局限,跨入了“表现”的门槛;新纪录电影更加注重观众的参与,观众的角色也从被动的接受主体转变为主动的接受主体,并参与到影片真实的建构中来。其次从虚构内容来看,传统纪录电影局限于摄影机前的物质现实,减弱了影片再现现实的广度和深度;而新纪录电影进入了历史领域,深入人的心理世界包括记忆、想象的世界,扩大了纪录电影的表现范围和内容,增加了再现现实的深度。最后从真实效果来看,新纪录电影中的虚构、现实、想象的“三元合一”理念替代了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中虚构与现实“二元对立”的传统思想,凸现了当代纪录电影的蜕变和转型。
第三章从形式层面入手,探讨当代西方纪录电影在蜕变和转型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审美特征,即纪录电影故事化的叙事模式、走向“娱乐”的视听建构、开放的纪录时空。故事化叙事模式要求在非剧情的结构之下,强调讲述故事的要素,包括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悬念和延宕、戏剧性冲突、快速蒙太奇等,既改变了纪录电影直观形象,又符合纪录本质的延伸;娱乐化的视听建构要求营造画面的视觉美感、强化音响效果等,既促进了纪录和审美的交融,又拓展了全新的纪录空间;当代纪录电影纪录与现代性纪录并存,形成了多元的纪录空间和纪录风格。以上三个方面构成了当代纪录电影全新的艺术品格。
结语部分主要是总结西方纪录电影的历史经验,以及它对中国纪录电影和电视纪录片发展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