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之间:船山的宋学观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e3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学最初是指宋儒以义理解经的经学形态,此种经学形态的学术范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还进一步拓展到词章、治道、身心之学等各个学术思想领域,同时又延续至元明清时期。所以,“宋学”既指宋代的断代学术,亦指一种跨朝代的学术范式与学术形态。自船山没后以至于今,学界围绕船山与宋学的关联问题争讼已久,诸多说法或盛传一时,或流行至今,均有其合理与可取之处。然细考之,已有之论或为宋以来道统框架所限定,或为现代学科分类壁垒所制约,亦有其未尽之处:多局限于对船山与宋学中,以内圣为主旨学派的内圣之道关联之探讨,缺乏对船山与内圣一脉的外王取向,以及船山与以外王为主旨学派之关联的考察。如此,无法客观地呈现宋学的整体面貌与发展理路,也未能全面地厘清船山思想渊源及学术旨趣。
  宋学中诸儒,为其所处时代所囿,多有对内圣之学与外王之学、内向工夫与外向工夫的偏执:朱子之前,治道、词章等以外王为主旨的学派藉外摄内,以内圣为主旨的身心学派藉外荣内,二者呈互斥之势;朱子以后,在身心学派内部,亦有工夫论方法层面,理学偏向于内,心学反之偏向于外的论争。
  如若说朱子是宋学中,以内圣为主旨学派的承上启下者,与以外王为主旨学派的终结者。那么,船山则处在二者的内外之间。船山有“及乎朱子之时,则虽有浙学,而高明者已羞为之,以奔骛于鹅湖”之语,朱子“先理致而后文辞,崇道德而黜功利”,其以《四书》为主要典据,完善了以身心学派为尊的道统谱系,对治道中蕴含着强烈经世情怀的治道以及词章学一派,排斥较为强烈。在朱子之后,身心之学愈发纯粹,朝着更加内化的方向开展。有别于朱子,船山在赞许身心性理之学建构,重新赋予了儒学以生命与温度的基础上,为《六经》重开生面,再次探求以外王为主旨学派之意义,并给予其更多的同情与理解。
  具体而言,在方法上,船山变“是其所非,非其所是”为“好而知恶,恶而知美”,在对宋学外王之道的融摄,对宋学内圣之道调适的基础上,藉内外交养之道,合宋学诸儒之优长为一,以至于和美之境。散为万殊的一贯之理,可“统其分以会其合”,以成其全。偏执并非绝对的朝向,以外王为主旨的政治家、文学家也有对内圣之道的追求,而以内圣为主旨道学家亦有对外王之道的向往。政治家、文学家对待权势的态度,往往异于道学家,此二派对“道”内涵的解读,于“治”径路的主张,依然格格不入,如荆公得志之时,流于权谋术数,以道附势;苏东坡早年为求功名,以文媚势;朱子反之,欲格君心之非,对“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说”深恶痛绝,而以道抗势。因此,如何纾解宋学诸儒在政治实践中,所面临道统与治统无法调和之张力,以达到“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之局面,也是船山不得不回应的历史以及时代课题。
  次而,在方向层面,船山在辨正词章、治道、佛老学说之驳杂的基础上,“反动”朱子,上契孔子,断横渠之学为正学。船山在不同的论著中,多次将矛头指向词章、治道,以及“付之释老”的身心学派。于船山而言,宋学中词章、治道外王一脉却有治少道,而流于佛老内圣一脉的身心学派,有道少治。船山首先批判了象山、姚江、王畿、李贽之学,此数人援告子、释氏以为儒,皆以心为宗,认人心为道心,瞥然乘机、一念缘起。次而,船山在肯定朱子“以格物为始教”之后,指出朱子在工夫论方向上与陆王相同,皆为内敛的复性模式。朱子之后,治道及词章之学日益衰落。此后,绵延数百年的朱陆之争,一虚一盈而莫之有定,船山认为其根源在于横渠学说之湮没,若使横渠之学晓然大明,则可破朱陆正邪相竞、互为畸胜之局面。横渠之学以《礼》为堂,以《易》为室,在此基础上,船山判横渠而非朱陆之说为“正学”,有其本体论之权衡,更有其工夫论之考量。横渠所彰明的成性工夫论模式,既蕴藏着治道、词章学说中日新不已的经世情怀,亦有程朱陆王学说中的终极关怀,与孔子内外和合之道相契合。
  船山对宋学中内圣、外王两派之学说,均有批判与涵化。其虽以横渠为正学,但对横渠学说中的未尽之处,也保持着应有的警惕。横渠为学,以“思”为宗,缺乏治道、词章一派,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对《六经》及汉唐儒学中,礼法、治术的承继与体贴;而且横渠工夫论之方法,亦有其不足,而此正为内圣为主旨的身心学派之所长。
  船山对宋学中诸儒所面临的时代背景,均有所体贴:“除孔子是上下千万年语,自孟子以下,则莫不因时以立言。”船山是否能够做到,调适、融摄宋学内外之道,依据且超越时代,上契孔子之本义,使得其学说无有偏执,从而具有恒常之意涵,尚无从而知。可以看到的是,自清末《船山遗书》重现于世,船山学在百余年的社会变革及重建中,都发挥了其应有的效用。历经三千年无有之变局以后的我们,回头审视船山之学说,会发现其亦有未尽之处,如刻意揭露礼法的不稳定性,对陆王心学的过分苛责等等。以今之视角评议古人,孰是孰非,可能亦无有定论。但我们应当知晓,同情与理解永远值得留存。
其他文献
动物道德权利概念是生态伦理学在面对生态危机过程中重新审视动物与人的关系而产生的。对其逻辑可能性的证明是在厘清“道德权利”这一概念的基础之上,以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不断冲撞和融合过程为切入点来进行的。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中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动物仅仅是人类的工具,人可以随意对待动物和自然,这对西方传统伦理思想对人与动物关系的界定影响深远。而康德随后又提出了“人是目的”这一命题,
孟子的“命”思想是其理论体系中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传统儒家“天命”学说承前启后的关键点。现代社会发挥孟子“命”思想中的积极价值,使之与当下的生活和实践相融合,为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现实可行的路径。  在此前提下,本文结合前辈学者的优秀研究成果,对孟子的“命”思想进行系统性的探究。全文内容分为四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部分,对孟子“命”思想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
学位
老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其对于人心、对于时代的关切与反省中蕴含着丰富的治疗学智慧。老子《道德经》的治疗学理路是从“知病”、“治病”、“去病”到“无病”而展开。自我之骄奢、人际之冲突、世间之决裂即为“病状”之显现。自然生命的失真、心知骄奢的定执、意识形态的对立才是引发世道人心衰颓之“病因”。故其以少私寡欲、知足知辱、虚静无为等工夫对其治疗。老子《道德经》认为通过“无”之治疗,生命意义即可得到贞定、价
学位
作为曾国藩一生得力之所在,“强毅谦谨”是其德性工夫论与实践哲学的总结。曾国藩在一生的治学、治家、治官、治军中,秉承程朱理学,博采禹墨之勤、管韩之严、老庄之虚静,形成了前期偏刚毅,后期重谦谨,兼收阴阳的融合思想。这一思想以中庸为方法,以体用为理路,形成以强毅为体,谦谨为用的理论体系。  “强毅谦谨”兼蓄“勤、敬、刚、恒、诚、恕、静、慎、悔、俭、廉”等思想内涵,在人生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侧重。直到咸丰
学位
“天命”概念始终贯穿于中国传统哲学发展脉络之中,它始于古人对人与自然关系思考的萌芽阶段,回应人们对于自身生命价值与意义的诉求。商周起,古人就从宗教、政治与社会发展、伦理道德等层面不断认识“天命”以把握宇宙自然、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规律。  “天命”亦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命题之一,他继承了传统天命观中的部分思想,并进行了改造与发展,对“天命”的把握、探索与追求也贯穿于他的整个生命历程之中。尽管他对
学位
汉魏西晋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早期阶段,也是中国佛经翻译的起步阶段。佛教译经团队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起初由两三人组成,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译经团队的职分和规模也在不断变化。到东晋时期,统治者开始组建和资助佛教译经团队。举全国之力召集学问僧组建成的译经团队较汉魏西晋时期的译经团队更为规范。早期译经团队在官方译场译经的比较下,显得黯然失色。  本文试图跳出早期译经的个体研究和译经团队的片面研究,借助历
学位
礼容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但是学术界关注不多。礼容指的是礼对于人的容貌(身体动作)、颜色(面部表情)、辞气(话语辞气)和服饰(衣服穿着)四方面的规定,它同时也是一种德性修养功夫,具有内外交养的特点。  王船山的礼容思想上承孔子、曾子,将礼容作为修身之大本,确立礼容修养与心性修养的同等的价值。王船山对于朱熹、王阳明的礼容观均有所批判。朱熹只是把礼容作为心性修养的检验标准,
学位
范仲淹德行纯备,材兼文武,出为名相,处为名贤,进退安危,不易其志。以天下为己任,一生光明磊落。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其《岳阳楼记》千载传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感召无数仁人志士。而其多方汲引士儒,更是被誉为“百世之师”。范仲淹作为能臣、名贤、文士可谓誉满天下,然其学术精神,因资料零散,学人罕能窥其堂奥,不免留下遗憾。有鉴于此,笔者特以范仲淹的易学思想为研究主题,力图呈
学位
船山一生著述丰富,经史子集均有研究。其中,易学是其钩深索隐、潜精研思的重要部分。船山潜心研易四十余年,不仅留下诸多的易学著作,还将其易学思想贯穿于其整个学术思想体系。后世学者也都积极肯定船山易学在中国易学史上的巨大贡献,但是到目前为止,学界对船山易学著作的研究仍有所不足,其中,就包括对《周易大象解》的研究。对于船山《周易大象解》思想的研究现状,显然使我们在留下遗憾的同时也存有期许,本文就是对这种期
学位
在“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基调下,孝道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传统社会的生活底色。如今,在文化碰撞愈发激烈的局势下,如何吸取儒家孝道思想,将其与当下社会发展相结合,已然成为了中国现代社会的重要课题。基于船山在特殊历史境遇下对儒家伦理思想的继承与开新,本文将以王船山孝道思想的哲学基础为题,试图对其孝道思想中的价值结构和哲学依据展开梳理,希望能为孝道思想的现代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