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观察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进程中P450酶的变化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ke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类常见的肝脏疾病,与代谢应激、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肝细胞内脂肪过度堆积导致脂质代谢紊乱,从而影响肝脏功能,部分患者可从单纯脂肪变性进一步发展到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肝纤维化、肝硬化,严重者最终可能导致一系列病理综合征并需要进行肝脏移植。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NAFLD已成为我国不可忽视的慢性肝病之一,正严重威胁着国人的健康。作为肝脏细胞微粒体内参与代谢最主要的生物氧化酶,细胞色素CYP450酶系与NAFLD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它是一种参与内源性物质和外源性物质代谢的酶,可被某些化合物诱导或者抑制。CYP450酶系介导脂质过氧化和氧自由基的生成,并导致肝脏细胞凋亡、继而引发肝纤维化、肝硬化等一系列病理结果。在NAFLD发病进程中,CYP450酶系的活性同样受到各种病理因素的干扰,不同的亚型的活性变化不同,在国内外既往研究中同一亚型的研究结论也同样存在争议。本实验以高脂乳剂诱导方式建立SD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通过探针法观测探针药物代谢状况,研究与NAFLD发病密切相关的CYP1A2和CYP2D6两种亚型在NAFLD发病进程中的活性变化情况,为两者作用机制的研究和NAFLD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主要内容概括如下:1. CYP1A2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进程中的活性变化状况制备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分别于第0、7、9、11、13、15、17周按照单位体重给予探针药物非那西丁,与自身对照,随病程发展模型组CYP1A2的活性在第9周即中度脂肪肝时期达到最高(15.02±3.12mg/kg),明显高于第0周(10.03±3.60mg/kg);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第9周时探针药物代谢量亦明显高于正常组(9.96±4.00mg/kg)。自第9周开始探针药物代谢量又逐渐降低。体外肝孵育实验也得出类似结果。这种与正常值的差异性,间接说明在NAFLD发病进程中CYP1A2的活性先明显升高后又逐渐下降。2. CYP2D6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进程中的活性变化状况实验通过观察尿液中CYP2D6探针药物美托洛尔代谢产物α-OH美托洛尔的代谢状况。得出模型组α-OH美托洛尔单位体重代谢量随NAFLD病程的加重而显著增加,与第0周(4.10±1.24mg/kg)相比,第9周α-OH美托洛尔代谢量(5.94±2.67mg/kg)明显升高,第17周达到最高代谢量(7.97±1.05mg/kg)。体外肝孵育实验也得出类似结果。此结果间接说明CYP2D6随着脂肪变性的加重活性逐渐增加。
其他文献
目的:肝细胞癌(HCC)已成为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肝癌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特别是在基因水平上的研究。然而,由于肝癌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其研究进展仍然十分有限。
目的:抑郁症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以持续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随着现代生活节律的不断加快,社会压力的逐渐增大,抑郁症的发病率也呈逐年升高的趋势。许多的研究认为抑郁症的发病与中枢的炎症过程有着密切联系,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表明炎症在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抑郁症和中枢炎症之间有着某种密切联系。大量研究显示PDE4抑制剂在体内外均具
实验背景与目的三阴性乳腺癌的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阴性,缺乏治疗靶点,恶性程度高,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的用药与治疗指南,治疗预后较差而死亡率高。甘草酸临床应用广泛,其在人体内被代谢脱去两分子葡萄糖成为甘草次酸。有研究表明甘草酸与甘草次酸均能抑制肿瘤生长,也有报道在抗肿瘤与抗氧化方面其药理作用相反;但两者对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作用的差异以及相关药理学机制却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