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退化是制约我国农业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土壤退化研究已成为21世纪国际土壤学、农学、水文学、环境科学及侵蚀学科关注的热点,但是直到今天为止有关土壤退化的许多理论问题及过程机理尚不清楚。我国以前对土壤退化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南方红壤丘陵区,对生态环境最脆弱的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退化研究相对较少,故本文以黄土高原地区陕西淳化县的侵蚀性黄墡土为对象,通过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侵蚀性黄墡土的退化机理,提出了恢复和重建黄墡土土地生产力的途径和方法,以期服务于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草)的生态环境建设。主要结果如下: 1.黄墡土受侵蚀后,泥沙样中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的含量都高于雨前采集的坡地表层土样,即黄墡土坡耕地水土流失中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流失的“富集”现象明显,而全磷和速效磷却无明显的“富集”现象。经过计算,其中有机质富集率变化在-10.89%~120.63%之间,平均为26.38%,全氮变化在-22.35%~158.62%之间,平均为23.91%,水解氮富集率变化在-63.83%~350%间,平均为52.41%。有机质与全氮的富集率基本一致,水解氮的富集率很高。 2.经回归分析,可得到坡度和耕作措施相同时,雨强与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的流失模数之间呈较好的指数函数关系;当耕作措施相同、雨强接近时,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的流失模数与坡度之间呈较好的幂函数关系。 3.在黄墡土地区水平梯田上,施肥量达到目前施肥量的1.5到2倍时,小麦产量明显提高,但以施肥量为目前1.5倍(即每亩施75kg碳铵+150kg过磷酸钙)时为最佳。 4.在黄墡土地区的8°坡地上,不同耕作措施对小麦的增产效益按大到小的顺序是:覆盖>覆膜>等高沟垄>直线坡。所以应该在黄墡土地区播种小麦后用小麦秸秆或麦糠进行田面覆盖或推广地膜小麦的种植。 5.为了提高黄墡土坡耕地的生产力,应增加肥料的投入。在目前施肥比例不变的前提下(即碳铵:过磷酸钙=2:1),每亩坡耕地施肥量应从50kg碳铵+100kg过磷酸钙增加到每亩100kg碳铵+200kg过磷酸钙。 6.耕作措施与施肥量的不同组合对黄墡土坡耕地小麦产量的影响作用中,按增产效益排序的前几个较优组合为:覆盖+高肥>覆盖+中肥>覆膜+高肥>沟垄+高肥>覆膜+中肥>沟垄+中肥。覆盖耕作与肥料的组合简单易行且效益较好,所以应加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