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岸暖区暴雨热动力前兆信号识别及应用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yh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南暖区暴雨具有降水强度大、突发性强、天气尺度扰动弱的特征,多发生在海岸线附近,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对华南暖区暴雨的预报能力十分有限,加强对华南暖区暴雨的天气、气候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的认识,有利于提高暖区暴雨预报技巧。基于2008-2017年国家气象信息中心逐小时降水量融合产品和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本文对华南汛期(4-9月)广东海岸暖区暴雨个例进行了客观筛查,通过合成分析从热动力因子的角度讨论了暖区暴雨发生时的环境背景及其发生发展机制。结果表明广东海岸暖区暴雨事件的水汽大值区集中在对流层的低层800hPa以下,大值中心位于900hPa。暖区暴雨事件发生前,在对流层的低层,南海北部至广东沿岸呈现明显的暖湿舌,不稳定能量充足,在边界层急流的配合下,将不稳定能量和水汽向大陆输送并在广东海岸辐合抬升,形成暴雨。且尺度分析表明大尺度的动力场以及中小尺度的热力扰动场对广东海岸暖区暴雨的形成起主导作用。此外,通过动态合成,本文分析了南海北部至广东沿岸暖湿舌信号对以暖平流为主导的广东海岸暖区暴雨的预报技巧,给出了以南海北部暖湿舌为主体的广东海岸暖区暴雨前兆信号识别方法,并对其预报效果进行了验证。2008和2009年4-9月广东海岸暖区暴雨回报试验表明,南海北部暖湿舌作为前兆信号预报出的17个广东海岸暖区暴雨个例中,13个个例在未来4-6小时出现了暴雨,4个个例由于水汽条件不充沛出现误报,其可做为为广东海岸暖区暴雨的有效前兆信号。
其他文献
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对热方程及其推广做了很多研究,得到了正解的Li-Yau Harnack估计(微分Harnack估计)和Li-Yau梯度估计等.这些方程在描述生物以及其他领域的一些模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Kolmogorov方程、多孔介质方程和流形上的抛物方程等.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抛物与超抛物方程的Li-Yau Harnack估计和Li-Yau梯度估计.首先,本文证明了一类Kolmogoro
本文研究了具有吸引型奇性与不定奇性的二阶微分方程周期正解的存在性问题.全文分为四章,主要安排如下:第一章介绍了微分方程的相关背景,分析了现阶段国内外关于奇性微分方程理论研究的现状,定义了本文常用的一些记号,这些记号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帮助.同时我们引用了与拓扑度有关的若干重要定理,它们是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二章研究了一类具有吸引型奇性的Rayleigh方程周期解的存在性问题.本章首先通过极值定理对目标
本文利用2015年4月到2019年12月257个热带气旋的土壤湿度主动/被动(Soil Moisture Active Passive,SMAP)卫星L波段被动微波辐射计风场和2015年5月到2020年10月118个热带气旋的Sentinel-1A/B(S1-A/B)和RADARSAT-2(RS-2)主动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风场,发展了计算台风强
中国东南沿海是全球受热带气旋影响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本文以浙江、福建、广东27个沿海地级市作为研究区域。首先使用1984-2019年气象观测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分析历史时期中国东南沿海地级市热带气旋及其经济损失特征;再基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第六阶段(CMIP6)提供的全球气候模式数据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提供的共享社会经济数据,并使用动力降尺度模型WRF和构建脆弱性曲线等方法,研究在SSP2-4
利用1961-2018年中国2474站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海表温度资料,采用夏季SPI指数作为干旱指标,利用REOF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地研究了近60年来中国夏季干旱区域性特征及典型区域干旱发生时的环流异常,结果表明:(1)中国夏季干旱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变化特征。基于REOF分析,中国夏季SPI指数表征的旱涝情况按年际变率可划分为15个区域,基本覆盖了除西藏、新疆北部以
本文利用中国南部(97°E以东、36°N以南)1085个地面气象站1971-2000、2008-2017年暖季逐日最高温度(Tmax)和最低温度(Tmin)观测资料,以1971-2000年第90百分位温度值为阈值,定义并识别三种极端高温事件(独立暖日,独立暖夜,白天与夜间连续发生极端高温的复合极端),选取年总天数、平均持续时间、平均累积强度三个指数表示极端高温特征,与传统定义的暖日、暖夜进行对比,
本文利用双多普勒天气雷达(常州站和泰州站)的探测数据,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综合分析了2019年7月6日发生在江苏省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和雷达回波强度演变特征。利用上述数据,重点进行了多源气象数据融合算法的试验,来识别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近地层风场;融合双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来探究强对流系统中的雹云结构。试验通过VAP(velocity azimuth processing)
带约束条件的矩阵函数优化问题是研究在某约束条件下求矩阵函数极大值或极小值的问题,其中约束条件是依据有关未知矩阵的结构特征以及实际问题需要来设定的.这类问题在科学计算、工程计算和数据科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已有结论从同维矩阵扩展到不同维矩阵上,这将被广泛地应用于不同维数的数据分析中.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带约束条件的矩阵行列式函数的极小值问题,首先通过对目标函数中的矩阵进行奇异值分解
地基雷达和星载雷达的联合应用具有很大的前景,但由于扫描方式、探测波段等的不同,两者探测的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对地基C波段双偏振雷达(Nuist-C)和星载双频降水雷达(DPR)做关于反射率因子和降水量的对比验证,以更好的理解两者探测数据的特征和两者探测数据存在差异的本质原因,为两者数据的联合应用做准备。对比2015-2017年时空匹配的DPR和Nuist-C探测的反射率因子数据和降水数据,结果表明: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降水事件频发,其中短历时的极端降水事件增加得更为显著。中亚由于其复杂的地理条件,生态环境异常脆弱,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因此揭示中亚地区极端降水日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可能的物理因子,对提升该地区的气象灾害预警预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考虑中亚地区缺乏小时站点观测数据,在开展相关研究之前,有必要对多源降水产品的在中亚地区的适用性进行系统的评估。故本研究首先选取5套卫星降水产品——T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