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研究背景:PD-1抑制剂免疫治疗不同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直接杀伤肿瘤组织,而是通过克服肿瘤及其微环境引起的免疫抑制,激活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细胞,是目前较为热门的抗肿瘤治疗手段,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治疗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对于接受了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receptor,PD-1)抑制剂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PD-1抑制剂免疫治疗不同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直接杀伤肿瘤组织,而是通过克服肿瘤及其微环境引起的免疫抑制,激活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细胞,是目前较为热门的抗肿瘤治疗手段,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治疗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对于接受了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receptor,PD-1)抑制剂免疫治疗后出现病情进展的患者,继续坚持使用PD-1抑制剂能否实现临床获益,或者哪一部分的患者适合继续PD-1抑制剂跨线治疗,目前学术界尚无权威性的观点。随着PD-1抑制剂在国内的使用越来越频繁,相关的临床研究亟待开展。目的:研究免疫治疗后进展患者对于PD-1抑制剂跨线治疗的预后情况,以及分析影响这部分人群免疫疗效的因素。方法:本研究将接受PD-1抑制剂免疫治疗出现病情进展,而在进展后仍使用PD-1抑制剂维持的治疗方案称作PD-1抑制剂的“跨线治疗”。研究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60例使用PD-1抑制剂治疗(包括单用PD-1抑制剂,以及PD-1抑制剂联合其他抗肿瘤药物)后出现病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的NSCLC患者,在PD后调整抗肿瘤方案,按是否继续使用PD-1抑制剂免疫治疗,分为跨线组(继续PD-1抑制剂维持)和非跨线组(放弃PD-1抑制剂)。搜集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进展后跨线或非跨线6个月内的肿瘤控制情况,并进一步分析跨线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探究影响跨线治疗疗效的因素。结果:1.43例患者分至跨线组,17例患者分至非跨线组。2.调整抗肿瘤方案后,跨线组患者6个月的疾病控制率为48.84%,6个月的总体生存率为93.02%,非跨线组相对应的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和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41.18%和88.24%。3.跨线组患者中21人在6个月内病情稳定(Stable Disease,SD),另外22人出现PD,按6个月的疾病控制情况将他们分为A(跨线后6个月病情SD,n=21)、B(跨线后6个月内出现PD,n=22)两个亚组,发现A组患者与B组患者在肿瘤患者体能状态评分(Zubrod Performance Status,ZPS)、跨线前接受PD-1抑制剂治疗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上存在显著差异(P=0.020和P=0.004)。4.跨线组43例患者中32人检测调节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比例水平,按6个月的疾病控制情况将他们分为a组(6个月内病情评估SD,n=16)和b组(6个月内出现PD,n=16)两个亚组。分析发现a、b各组内患者的跨线2越后后Tregs比例均出现明显下降(P=0.004和P=0.038),而两组间的Tregs比例水平差异则不显著(P>0.05)。5.跨线与非跨线共60例患者中,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阳性的患者共9例,其中5例跨线患者在6个月内均出现了PD,中位PFS为3.0个月。6.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跨线前PFS可以预测6个月出现PD,绘制ROC曲线下面积为0.756,灵敏度为54.5%,特异度为87.5%。结论:1.本研究中既往接受免疫治疗的NSCLC患者如出现PD,继续接受PD-1抑制剂维持治疗,可以获得相较于完全放弃PD-1抑制剂的患者更好的疾病控制率,但没有显著的统计学上的差别。2.既往对PD-1抑制剂反应好(跨线前免疫治疗的PFS≥5.5个月)的患者更可能从PD-1抑制剂的跨线治疗中获益。3.本研究认为ZPS评分和跨线治疗的疗效存在一定相关性。4.本研究认为Tregs水平检测无法预测PD-1抑制剂跨线治疗疗效。5.本研究中参与了PD-1抑制剂跨线治疗的EGFR阳性患者在观察期内均出现了PD,认为EGFR突变阳性的NSCLC患者对于PD-1抑制剂免疫治疗的反应欠佳。
其他文献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世界上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是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丢失,其核心病理机制是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致病性形式(寡聚体、突变体和磷酸化等)的生成、聚集和“朊病毒”样的传播。αSyn不仅作为路易小体(Lewy bodies,LBs)的主要成分,也是造成锥体外系运动障碍(静止性震颤、行动迟缓、肌强直和
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类疾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心境低落、兴趣快感缺失,睡眠及认知功能障碍,严重时甚至有明显的自杀倾向。据统计,全球抑郁症患者的总人数已超过3亿人,抑郁症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疾病。目前,抑郁症的临床治疗以靶向单胺能神经递质的药物治疗为主,但常用的抗抑郁药物普遍存在起效慢、持续时间短、疗效差等问题。因此,深入阐明抑郁症的病理机制,研发基于新靶点的快速、长效抗抑郁
研究背景与目的: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呈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特点,其中血脂异常是CVD重要的且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之一。研究提示,临床常规检测的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CVD间可能并非简单的是否异常致病的阈值关系,而是呈“U”型或“J”型
目的1.对比分析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形成颅内血肿的相关危险因素。2.探讨血管内栓塞联合必要时外科手术干预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合并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总结不良预后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20年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放射科收治并接受血管内治疗的235例破裂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根据入院时头颅CT平扫将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分为合并血
研究背景与目的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现已成为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疾病之一,高居全球致死原因的首位。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PA)可降低CVD发病和死亡风险,然而目前关于高血压人群中体力活动与CVD风险关联的研究甚少。本研究探讨高血压人群体力活动水平与CVD发生风险的关联强度和剂量-反应关系,以及肥胖指标在体力活动与CVD关联间的
目的:研究抑制和激活蛋白(Rap-1)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简称NASH)中的表达情况,并阐明其在NASH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为NASH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材料方法:首先通过Western Blot、RT-PCR和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分析正常患者和NASH患者肝脏中Rap-1的表达量,以及表达量的高低与NASH严重程度的相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发病率极高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并且发病人群趋于年轻化。PD的主要临床表现除了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等运动症状,还有睡眠、情感、认知障碍等非运动症状。当运动症状出现时,疾病已经发生恶化。PD的病理特征是黑质致密部(Substantia nigra pars compacta,SNpc)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的进行性丢失和路易
研究背景肥胖与脂肪摄入量呈正相关,与高脂血症、高糖血症等共同成为代谢综合征的核心表现,可显著增加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风险。近年研究报道高脂血症是心脏重构的始动因素之一,是左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成年心肌细胞生理条件下所需ATP能量主要来源于脂肪酸氧化,少量来源于葡萄糖等其他物质氧化。肥胖或高脂血症所致心肌能量代谢异常参与心脏重构及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过程,即脂质过载所致心肌脂毒性,表现为脂肪酸氧化增加
目的: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intermediate coronary lesions,ICLs)中,结合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评估血管狭窄的相关参数,探究应用定量血流分数(quantitative flow ratio,QFR)在其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共纳入2016年10月至2020年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入院患者89例,共计1
第一部分南京市居民慢性病防治健康素养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目的了解南京市城乡居民慢性病防治健康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慢性病防治健康素养干预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于2016年10—12月,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使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与人口规模成比例抽样(Probability proportionate to size sampling,PPS)方法,在南京市12个行政区63个街道随机抽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