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通过检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和子宫内膜腺癌中IGF-I及其受体(receptor,R)的表达。探讨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与IGF-I的关系,为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增生期子宫内膜10例,子宫内膜息肉25例(病理诊断为非功能性息肉),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10例,子宫内膜腺癌15例,以上标本均经手术切除,病理检验证实。标本均经10%甲醛液固定,石蜡包埋后存档,纳入本研究时,所有蜡块重新切片,并由病理学家复核证实。
2.试剂小鼠抗人单克隆IGF-I抗体,小鼠抗人单克隆IGF-IRα链抗体,(抗体工作度分别为1:150、1:100),SP试剂盒及DAB试剂均购自北京中山生物技术公司。
3.实验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和子宫内膜腺癌中IGF-I、IGF-IR的表达。
4.结果判定观察切片中免疫组化染色情况,IGF-I染色以细胞浆出现棕黄色颗粒者为阳性,IGF-IR染色以细胞膜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结果评定采用AB值法,A:按显色细胞百分比评分阳性细胞数<5%为0分,5%-30%为1分,30%-60%为2分,60%100%为3分;B:按细胞显色深浅评分:细胞未着色即为0分,浅着色为1分,黄色为2分,棕黄色为3分,每例标本最终评分=A×B(即按显色细胞百分比评分和按细胞显色深浅评分相乘),将最终评分分类:0分、1-2分、3-4分、6-9分,分别定为IGF-I、IGF-IR表达(-)、弱阳性(+)、阳性(++)、强阳性(+++),分别表示不表达、弱表达、中度表达和强表达。
5.统计学处理:采用秩和检验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检验水准α=0.05;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
1.IGF-I的阳性染色定位在子宫内膜腺上皮和间质细胞,腺上皮的表达比间质细胞丰富,如附图所示。IGF-I在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子宫内膜腺癌中表达情况总结如附表1,IGF-I的表达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高于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P<0.05)。在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中高于子宫内膜腺癌(P<0.01)。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附表3。
2.IGF-IR阳性表达在子宫内膜腺上皮和间质细胞的细胞膜上,腺上皮表达比间质丰富,如附图所示。IGF-IR的表达情况见附表2,IGF-IR表达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和子宫内膜腺癌中IGF-IR的表达在增生期子宫内膜高于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P<0.05)。IGF-IR的表达在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中高于子宫内膜腺癌(均P<0.01)。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附表4。3IGF-I和IGF-IR在各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
研究结论:
1.本研究发现IGF-I的异常表达可能刺激了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且IGF-I、IGF-IR表达模式在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和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腺癌中不同。
2.IGF-I参与了子宫内膜疾病的发生、发展,IGF-I、IGF-IR表达的部分缺失是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恶变的早期事件。
3.子宫内膜息肉是子宫内膜的一种局部增生,但可能是子宫内膜腺癌的高危因素。
4.IGF-I、IGF-IR可作为预测子宫内膜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的标志物。
5.IGF-I可作为子宫内膜疾病生物治疗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