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母的心理控制就是父母作为家长在与子女的交往过程中强加在孩子心理和情绪发展过程中的控制意图。中学生的父母心理控制就是指中学生意识到的其父母把他们的思想观点和行为要求等强加给自己,对其认知、情绪、约束的主观感觉和判断。研究发现,父母的心理控制会干预和操纵孩子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进而阻碍其心理和情绪的健康发展,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我国典型的“望子成龙”文化背景使得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往往容易转化成女子的心理控制,进而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为此,探讨我国文化背景下中学生的父母心理控制水平的发展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指导家庭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遵循“文献分析一理论构建一工具编制一问卷调查—特点分析—关系探讨”的思路,参考已有研究,结合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构建了中学生的父母心理控制的结构维度,编制了中学生的父母心理控制问卷,通过1578名中学生的调查数据的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确证了中学生的父母心理控制的结构要素,进一步考察了中学生的父母心理控制的发展特点,分析了中学生的父母心理控制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结合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中学生的父母心理控制是一个多维度的心理结构,主要由成就期望、侵犯隐私、抑制言语表达和能力无效感四个维度构成。2.本研究所编制的中学生的父母心理控制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指标,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以作为测量中学生的父母心理控制感的工具。3.总体上,中学生的父母心理控制感处于中等水平。中学生的父母心理控制在各个因素上发展不均衡,成就期望上显著高于另外三个因素,侵犯隐私、抑制言语表达和能力无效感三个因素的得分处于中等水平。4.中学生的父母心理控制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1)中学生的父母心理控制感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2)不同学校类型中学生的父母心理控制水平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抑制言语表达因子上,非重点学校学生比非重点学校学生感受更受控制;(3)不同年级中学生的父母心理控制具有显著差异,主要变现为:成就期望因子上,初一和高一感受到家长比较高的成就期望,高三反应最低;抑制言语表达和能力无效感上,初二和初三学生最突出;侵犯隐私上,年级差异不显著;(4)是否独生子女在侵犯隐私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在侵犯隐私上的心理控制感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控制感;(5)城市和农村中学生的父母心理控制感总体上差异不显著,但在成就期望、侵犯隐私和能力无效感三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农村学生的心理控制感显著高于城市学生的心理控制感;5.中学生的父母心理控制水平与其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即随着中学生的父母心理控制水平的提高,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差。中学生的父母心理控制水平对其心理健康具有明显的预测作用,具体表现为:侵犯隐私、抑制言语表达和能力无无效感是预测躯体化和抑郁的重要因素;侵犯隐私和能力无效感是预测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的重要因素;侵犯隐私、抑制言语表达和成就期望是预测强迫和人际敏感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