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狼疮肾炎诊断中的意义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SH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临床表现错综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产生大量自身抗体是本病的主要特点。迄今为止,SLE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现有研究发现遗传因素﹑环境因素﹑EB病毒及雌激素在 SLE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感染起到了关键作用。自身免疫性抗体的产生是SLE的主要特征,如抗核抗体,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等。其中抗Sm抗体被认为是诊断SLE的标志性抗体,该抗体与面部红斑,肾脏损害和关节炎相关。抗ds-DNA抗体是SLE的另一特异性抗体,其在SLE的发病机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且与SLE的活动度相关。另外,抗 ds-DNA抗体还与狼疮肾炎及肾脏受损程度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抗ds-DNA抗体与肝损伤有关。抗U1RNP抗体的分子量与抗Sm抗体相近,两种抗体常同时出现,抗U1RNP抗体常出现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MCTD、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硬皮病等疾病。抗 U1RNP抗体在 MCTD中的阳性率较高,可达90%,可作为MCTD的标志性抗体,但不是特异性抗体。抗核糖体P蛋白也是诊断SLE的特异性抗体,其与狼疮脑病等精神系统症状有关。  本研究旨在探讨SLE的免疫学特征,分析抗Sm抗体、抗核小体抗体、抗ds-DNA抗体、抗核糖体P蛋白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狼疮肾炎临床及免疫学特征的关系,为自身抗体在SLE及狼疮肾炎诊断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收集2013年3月至2015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和风湿免疫科就诊的SLE患者913例为SLE组,疾病对照组617例。另收集健康体检者315例作为对照组。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抗Sm抗体、抗核小体抗体、抗ds-DNA抗体、抗核糖体P蛋白等12种自身抗体;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通过ELISA法检测抗ds-DNA抗体;通过比浊法检测补体C3、C4的水平。比较抗Sm抗体、AnuA、抗ds-DNA抗体、核糖体P蛋白抗体及补体C3、C4在SLE组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评价其对SLE的诊断价值及其与其它实验指标的关系。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检验,定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正态分布的两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913例SLE病人中,男性97例,女性816例,男女比例为1:11。SLE组平均年龄为39.6±12.3岁,平均病程为28.3±31.3月。SLE组抗核抗体、抗Sm抗体、核小体抗体、抗ds-DNA抗体、抗U1RNP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93.7%、42.9%、67.2%、44.4%、34.9%。特异性分别为52.6%、99.1%、95.3%、96.5%、93.6%;SLE疾病活动组与非活动组中AnuA和抗ds-DNA抗体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LE组443例AnuA阳性患者的关节痛、口腔溃疡、雷诺现象、皮疹及光过敏等临床表现明显高于AnuA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nuA阳性组的补体C3、C4、ESR、CRP、血尿、蛋白尿等的阳性率明显高于AnuA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N组与非LN组中AnuA和抗 ds-DNA抗体浓度测定结果表明,LN组中 AnuA的浓度明显高于 SLE非L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N组与非LN组抗ds-DNA抗体的浓度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组与疾病对照组的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C4进行比较,SLE组中免疫球蛋白明显高于疾病对照组,补体C3、C4均较疾病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抗核抗体检测可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筛选实验,抗Sm抗体、核糖体P蛋白抗体、AnuA、抗dsDNA抗体可作为诊断SLE的特异性抗体。  (2)AnuA和抗ds-DNA抗体与SLE的疾病活动及肾脏受损相关,对疾病的诊断及疗效评估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STR)多位于非编码区,人类基因组平均每6~10kb就有1个STR基因座。STR在群体中变异大,但在家族中稳定遗传,为个人识别和亲子鉴定提供了高信息
目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被认为在移植治疗、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组织工程等领域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而MSCs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