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地关系日益紧张,为保障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低山丘陵区的未利用地开发成为新形势下拓展农用地新空间的重要途径。然而低山丘陵区生态环境脆弱,对未利用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会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因此,生态风险问题就成为低山丘陵区未利用地开发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也成为当前土地利用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构建了低山丘陵区未利用地开发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并以典型低山丘陵区唐县为研究区域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2007-2016年研究区未利用地开发的时空分布,揭示了研究区生态风险时空演变格局,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未利用地进行功能分区,并对不同功能区提出差异化调控建议,研究可以为唐县未利用地开发的时空安排和生态风险管控提供依据,也可以为低山丘陵区县域层面的未利用地开发生态风险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景观生态理论、区位论等,构建了低山丘陵区未利用地开发的生态风险评价模型。该模型包括景观格局和自然条件两个方面,景观格局包括:景观破碎度、景观脆弱度、景观分离数、景观优势数和景观分维度;自然条件包括植被覆盖度、水土流失强度、土地利用强度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2)研究期间唐县未利用地面积大幅降低。由544.83 km~2减少到274.14 km~2,减幅达49.68%,主要转化为农用地。从空间分布来看,东南部地区的未利用地主要被开发为耕地、林地以及草地等农用地;县域中部地区的未利用地主要被开发为耕地;县域西北部的未利用地主要被开发为居住用地;北部地区仅有少量未利用地被开发成了林地以及耕地。(3)研究区未利用地开发生态风险以中等风险为主,其面积为281.72km~2,占比达51.71%。开发区域生态风险总体呈恶化趋势。研究期间,未利用地开发生态风险呈现出由低等级风险向高等级风险转变的特征,其中以低风险区向中等风险区转移最多达47.22km~2;空间上未利用地开发的生态风险呈西北部低,东部和中部高的分布格局,并且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生态风险呈上升趋势,而北部地区的生态风险较稳定。(4)基于研究区未利用地开发的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以及造成生态风险的主要原因,将唐县未利用地开发区域划分为耕地调整优化区、未利用地生态开发区、林草地生态保护区以及未利用地开发修复区共4个生态风险调控区,在此基础上从唐县自然环境特点、社会经济状况等角度针对不同功能区提出降低生态风险的调控措施。本研究可以为低山丘陵区县域层面的未利用地开发生态风险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同时可以为唐县未利用地开发生态风险管控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