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0后”文学史是正在发育中的文学史,经历了“80后”的命名,谁能代表“80后”,偶像派与实力派之争,“80后”告别“80后”以及“80后”走进文坛等几个带有转折性的事件,“80后”文学史框架才得以搭建起来。 世纪末的文化背景对“80后”的小说写作影响甚大:大众消费文化在“80后”小说写作的出版市场、消费市场上起到催化的作用。网络除了提供一个自由的发表平台外,还革新了“80后”小说写作的观念和写作的方式。后现代文化使“80后”小说热衷于话语的游戏和渎圣化的写作。在这些文化的影响下,“80后”小说写作呈现新的内容和气息。当然,这些新兴的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不相融的地方,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来某些消极作用,但这也促使了“80后”小说写作的反思。 “80后”小说写作的艺术特征上表现为整体的繁荣。从群体写作看,“80后”小说写作经历了三次浪潮:校园生活→内心关照→外部世界,依稀可以见到他们在文学这条路上成长的印记。与前辈为了文学理想执着写作不同的是,“80后”的写作动机是多样的:基于兴趣的、基于娱乐的、基于声名的、基于事业的写作都有,因此呈现出小说风格、题材、审美趣味的多样性。从主题上看,“80后”小说围绕着青春的成长与爱展开叙述。小说在情感把握上分为反叛、颓废和忧伤三种。语言分为戏谑幽默型、婉约华丽型和直白冷静型。 “80后”小说写作存在的内部危机主要包括:一是题材狭隘,自我重复率高,二是写作技巧上的叙事模式单一,结构艺术欠成熟,写作技巧滥用等问题,三是低龄化写作的不稳定性。但“80后”小说面临的最大尴尬是市场的繁荣与文学批评的缺失。“80后”小说能一再创下销售的奇迹这与“80后”小说在反映同龄人的成长,提供的阅读快感,市场的包装,读者的期待等因素有着直接的联系。而文学批评的缺失既有“80后”在小说艺术上欠缺的原因,也有两代人文学标准不同而造成无法沟通的局面。 “80后”小说写作对同龄人的意义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80后”小说为处于童年与中年之间的青年人提供了多种角色定位,超越了他们成长的普通范式;另一方面是拉近了同龄人与文学的距离。此外,“80后”小说为文学增添了新的生活经验与内容,带来了新的生活气息,丰富了当代文学的存在形态,也給文学史提供了反思,促进了文学批评的发展。 “80后”写作的未来是值得期待的,他们渐渐地在市场的冷落之后走向理性写作的道路,从对经典的模仿走向文学的独立,在终结声中以走出市场,走向文坛的方式开始新的文学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