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观察电针深刺“腰突五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时效关系以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程度和具体腰椎功能的改善,从而优化疗程的长短。研究方法:运用电针深刺“腰突五穴”(大肠俞、关元俞、L4、L5、S1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天1次,1次25分钟,连续5天,之后休息2天,10次为1疗程。观察患者每次治疗前后的VAS评分以及首次治疗前和末次治疗后的JOA评分。研究结果:纳入4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2例经过3次治疗后脱落,1例经过6次治疗后达到临床治愈,未进行后4次治疗。经过对数据分析得出:1、每次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第1次治疗前后比较,z=-5.95,p=0.00,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第2次治疗前后z=-6.19,p=0.00,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采用同样方法对数据分析得出余下8次每次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差异;2、第一次治疗前和末次治疗后VAS评分比较,z=-5.94,p=0.00,结果有统计学差异;3、用非参数检验中的Nemenyi检验法对每次治疗后的VAS评分进行随机两两比较,得出第5、6、7、8、9、10次治疗后之间没有差异,用同样的方法对每次治疗前的VAS评分进行随机两两比较,得出第5次治疗前和第6、7、8、9、10次治疗前都没有差异。4、第1次治疗前和末次治疗后JOA评分比较z=-5.79,p=0.00,结果有统计学差异;5.JOA量表各项评分比较,治疗前后下腰背痛(z=-5.64,p=0.0)、腿痛(z=-5.65,p=0.0)、步态(z=-4.13,p=0.0)、直腿提高试验(z=-4.07,p=0.0)、平卧翻身(z=-4.35,p=0.0)、站立(z=-4.35,p=0.0)、洗漱(z=-4.12,p=0.0)、前屈(z=-4.23,p=0.0)、坐(z=-4.18,p=0.0)均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前后感觉障碍(2=-1.73,p=0.08)、运动障碍(z=-1.73,p=0.08)、举重物(z=-1.73,p=0.08)、行走(z=-1.89,p=0.06)对比,无统计学差异。5、第1次治疗前和末次治疗后的镇痛率均值为0.55±0.20、JOA改善率为0.42 ±0.20、综合疗效总有效率为91.49%。研究结论:1.电针深刺“腰突五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明显的即时镇痛效应和累积镇痛效应。2.电针深刺“腰突五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镇痛效应随针刺次数变化,整体呈现出的规律是首次效应-递减效应-平台期效应-累积效应。3.电针深刺“腰突五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第5次治疗后,针刺镇痛效应进入平台期,所以疗程设置为5-6次为宜。4.电针深刺“腰突五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主要是表现在改善下腰背痛、腿痛、步态、直腿抬高、平卧翻身、洗漱、前屈、坐、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