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通过对约翰·高尔斯华绥的著名中篇小说《苹果树》三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阐释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适用性。
尤金·奈达作为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知名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和《圣经》译者,其翻译理论和具体翻译实践对当代世界翻译界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国内翻译界及翻译理论研究者对其理论虽不乏争论,但总体认可者众,应用其理论进行翻译研究,特别是进行翻译作品评判的文章亦如汗牛充栋,数不胜数。基于本文作者的了解和经验,广泛参阅多种翻译理论和标准之后,本文作者认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文学作品翻译及翻译作品的评判无疑是非常有效的工具。功能对等理论强调信息传递和读者反应的重要性,而这正是文学作品翻译中的重点所在。本文采用举例、比较、引用等手段,对三个中译本从意义、文体风格和文化角度三个层次分别进行了细致的比较研究。对引用的例子作了详细的分析以阐明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适用性。首先,意义对等是文学作品翻译中首要目标。因为翻译的本质就是交际、传达信息,译者首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在译文中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语信息。其次,文体风格的对等是文学作品翻译中一个重要目标。原作的文体风格应从其产生的审美效果着手充分再现于译文。译者应当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出发,充分地再现原文的文体风格及文化内涵,而不是拘泥于原文的表面形式;简单模仿不但造成审美效果的过多流失,亦会带给读者翻译腔的不适感。然而英汉在语言和文化背景上的巨大差异造成在表达和思维上的差别使得译者难以在译文中完全重现原文文体风格的所有特点。本文从语言风格手段和修辞风格手段入手对文体风格加以研究。
约翰·高尔斯华绥作为二十世纪英国著名作家,193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作品在英语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作品如《福尔赛世家》等均已译成中文,其中翻译次数较多,读者最广,影响最大者当属中篇小说《苹果树》。这部以英国德文郡为事件发生地的作品,以其诗意的景物、情景描述,透彻的人物内心刻画,达到了情景交融,交互映衬,营造出一种感人的氛围,男女主人公的春情萌动,爱意浓浓,以及最终因身份地位差异造成的悲剧性结局,无不透露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及对普通人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他所属的社会中上层的批判态度。三个中文译本中,黄子祥的译作当属精品,无论是文字水平、意义传递,风格再造,文化信息再表述都达到了另两部译作无法企及的高度,充分体现了译者对中英两种文字的造诣;对英文原著的透彻理解,以及中文语句的锤炼,造成其译文精准,表达洗练,既忠于原文,又不拘泥于原文的风格限制,而是根据中文的特点,创造性地营造一个合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要求的译文。董衡巽及屠枫的译文,虽然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功能对等的要求,但因种种原因导致其译作中硬伤较明显,故而降低了其可读性。董衡巽译作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是对原文的理解存在不准确之处,有时甚至出现理解错误,其遣词造句亦欠斟酌,略显粗糙,降低了其可读性。屠枫的译作中有较多的受英文句子风格影响的长语句,读之劳神费解,空耗读者精力,也有违意义传递优先形式传递的“功能对等”原则。
奈达乃当世译学理论巨擘,高尔斯华绥是二十世纪有重要影响的英语作家,黄子祥、董衡巽及屠枫更是本文作者推崇的前辈翻译家,以巨擘之论分析前辈先贤所译之世界名篇,虽不无冒昧,然意在弘扬,以期通过拙文,能对奈达翻译理论的更广应用,对扩大高尔斯华绥作品的影响,以及对文学翻译和翻译批评之发展均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