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直是地区长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各地区区域经济差距较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改革开放后东西区域经济差距逐步显现,但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向协调方向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以“一带一路”建设带动西部大开发,畅通“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建设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促进能源资源和产业链合作,形成新的加工储运产业基地,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本文对我国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与政策效应进行研究,首先对我国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进行描述;其次对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主要从空间差异和要素不同水平两个方面分别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最后通过PSM—DID方法分析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效应,并进行稳健性检验以验证模型结果,运用机制检验分析政策主要通过哪些要素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影响,研究结果如下: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相关性较强,且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相关性较为稳定,其中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集聚程度整体上高于西北地区。西部区域经济总差异自2013年以来呈下降趋势发展,虽然区域内经济差异的占比较大但变化不明显,主要是由于区域间经济差距的不断减小推动的。在我国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方面,资本存量、财政支出、产业结构和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效应较大,各要素的影响效应在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各要素不同水平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也显著不同,且并非要素水平越高影响效应越大,各影响要素之间存在一定要素投入比例。首先从要素影响效应的空间分布差异方面,资本存量和进出口贸易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在空间上呈现出由西南地区向西北地区递减的分布状况,而从业人员的影响效应在空间上呈由西北地区向西南地区减小的分布格局,财政支出的影响效应整体上西北地区高于西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在新疆、云南和广西地区的影响效应较高。其次从要素影响效应的不同水平方面来看,在资本存量低值区劳动力、财政支出和进出口贸易能够有效缩小东西间区域经济差距,在资本存量高值区财政支出、产业结构和贸易水平能够有效缩小东西间区域经济差距;在基础设施建设低值区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效应显著,在中值区财政支出和产业结构的影响效应较大,在高值区进出口贸易和财政支出的影响效应显著;产业结构作为门槛变量时,在其高值区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效应比在低值区大,在其低值区财政支出的影响为正而在高值区产业结构影响效应为负;在进出口贸易低值区财政支出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资本存量的影响效应为负。在我国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要素影响方面,“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显著促进了我国西部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效应显著且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深化,倡议的提出逐渐缩小了西部与东中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另外,资本存量、财政支出和产业结构对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较大,倡议的提出增加了“一带一路”西部主要通道沿线地区政府的财政支出、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以及贸易水平的提高,但对资本存量、基础设施建设和劳动力等方面的影响存在不同程度的挤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