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早期18F-FDG PET/CT显像在肝脏恶性肿瘤射频消融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2006年10月至2008年2月间,选择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介入病房行经皮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术的患者15例,这些患者在术前2周内行全身PET/CT检查,均显示肝内病灶为放射性核素浓聚。所有患者在射频消融术后24 h内(早期)行肝区PET/CT检查,分别于术后1、3、6个月行PET/CT复查,6个月以后每隔半年复查一次,复查期间如患者病情出现变化,可当即行PET/CT复查。以最终的PET/CT随访结局作为参考标准。PET/CT影像图经2位有3年以上PET图像诊断经验的核医学科高级职称医师共同阅片。早期复查图像同术前图像对比分析,病灶呈完全放射性缺损、病灶范围内局部核素浓聚、病灶范围外环形核素浓聚分别代表肿瘤彻底坏死、局部肿瘤残留和肿瘤边缘正常肝组织受热损失引起的炎症反应。所有患者在随访中除了行PET/CT检查外,还要注意临床综合信息。对术前甲胎蛋白(AFP)升高的患者,术后每月复查一次AFP;对于结肠癌肝转移患者术后每月复查一次癌胚抗原(CEA)及糖抗原(CA199),还要定期复查结肠镜等;当患者出现某些症状、体征,怀疑存在其它脏器转移或疾病时,可及时行CT、MRI等检查。随访过程中,发现肝内残余肿瘤或新发病灶时,及时进行干预治疗,符合射频消融适应症的再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病灶范围大的可结合介入化疗栓塞或125Ⅰ粒子置入术等。结果15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均为肝内单发病灶,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35~92岁,中位年龄68岁,平均年龄(60±11)岁;11例为结肠癌肝转移瘤,4例为原发性肝细胞癌(低分化3例,中分化1例),均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15例患者累计共行52次PET/CT检查。术前PET影像显示所有病灶均呈核素浓聚,术后早期PET/CT复查过程顺利,患者均可耐受,且无任何不良反应发生;随访时间为3~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消融术后早期PET/CT检查结果显示:12例患者在原肿瘤病灶区表现为完全性放射性缺损,PET/CT最终复查(术后6~36个月)仍表现为完全性缺损,消融灶均处于静息状态;但其中2例患者在肝内出现新发转移灶,并接受了再次RFA治疗。2例表现为病灶边缘结节状的核素浓聚,在随访中,病灶逐渐增大,代谢逐渐增强,1例行穿刺活检证实为残余瘤,并再次RFA;1例行125Ⅰ放射性粒子置入治疗后复查,见原浓聚灶粒子置入区域内核素缺损。1例病灶范围外可见轻微的环形核素浓聚,术后3个月复查时环形的浓聚消失,据此判断环形核素浓聚为炎症反应所致。结论肝脏恶性肿瘤射频消融术后,行早期PET/CT复查切实可行,可以避开术后炎症反应的干扰、明确消融范围,能够及时、准确地评价肝脏恶性肿瘤射频消融术的效果,帮助临床制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