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国影子银行经历了爆发式的增长,在社会融资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然而学界对影子银行的宏观经济效应却一直存在着较大争议:一类观点认为,由于影子银行游离于监管之外,蕴藏着巨大风险,给我国金融安全造成潜在威胁;另一类观点则认为,影子银行是我国金融机构发展、融资方式多元化的表现,在拓宽融资渠道、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中国影子银行的宏观经济效应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揭示其功能和作用,既不能否认其在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也不能忽视其带来的潜在风险。这也正是本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构建了一个包括影子银行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简称DSGE)模型,并以此为框架来研究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针对影子银行定义不统一的现状,本文从三个层次划定了影子银行的边界:第一层次是商业银行以外的从事资金借贷的机构和业务(不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无存款保险,无最后贷款人);第二层次是在第一层次的边界内,根据资金流向划分为“实体投资型”影子银行和“交易套利型”影子银行;第三层次将“实体投资型”影子银行进一步划分为“银行的影子”和“传统影子银行”。在明确定义后,本文对不同类型的影子银行的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讨论,并从“同业渠道”和“投资渠道”讨论了中国“实体投资型”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过程,之后,把研究的视角从微观转向宏观,从局部均衡转向一般均衡,构建了一个包括企业家部门、金融中介部门、中间品厂商、最终产品厂商、资本品厂商、家庭部门、政府部门和货币政策部门的封闭式DSGE模型。本文将传统的DSGE模型中的金融中介部门划分为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分别对应企业家部门中的低风险企业家和高风险企业家,即低风险企业家从商业银行借款,高风险企业家只能从影子银行借款,影子银行包括银行的影子和传统影子银行,其资金分别来自于商业银行和家庭部门。在此设定下,本文对影子银行、商业银行、高风险企业家、低风险企业家和家庭的决策行为进行了建模,并利用中国经验数据和文献数据对模型中各参数进行校准,从而得到符合我国实际的DSGE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冲击模拟,可以得到如下主要结论:第一,中国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使货币政策作用不能完全发挥;第二,影子银行的违约概率提高将给宏观经济的稳定性造成潜在威胁,导致投资和产出的下降;第三,在当前的条件下,“银行的影子”规模适度扩大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增长。本文的主要创新和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根据不同类型影子银行的共性特征,尝试对影子银行分层级进行定义,这一层级的设定使当前不同国别、不同类型的影子银行都能找到对应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使影子银行的定义趋于统一和明确;第二,DSGE模型有着坚实的微观理论基础,可以更加清晰的呈现出宏观经济运行机制,其结果也更具说服力;第三,首次对中国影子银行的两种形式——“银行的影子”和“传统影子银行”不同的微观运行机制进行了分别建模,从而使模型更加贴合我国现实情况;第四,对中国影子银行产生、发展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认为影子银行修正了金融抑制、提高了金融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因此也有丰富的政策含义,即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使影子银行的运行“阳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