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居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第6位、致死率为第3位,目前肝癌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仍然是手术治疗,手术都不可避免地要削弱肝脏功能。在我国,肝癌伴肝硬化率高达72.1~82.3%,严重影响了肝脏的再生能力和储备功能。如果我们不顾肝储备功能情况而进行手术,非但达不到预期治疗效果,反而会使病情恶化甚至导致病人死亡。所以,术前对患者肝功能及肝储备功能进行正确评估,对于选择手术适应症、制定手术方案及预测病人手术风险尤其重要。目前,临床上评估肝功能及储备功能的方法很多,但是哪种方法能够更准确、更真实的反映肝脏功能及储备功能,一直是我们不断探索的课题。吲哚氰绿(Indocyanine green, ICG)是一种无毒的红外感光色素,在血中能与血清蛋白(包括α-脂蛋白、清蛋白)结合,大约两分钟左右在血液中形成均匀分布,高效率、高选择性地被肝细胞摄取,然后逐步以游离的原形排入胆汁中。ICG不会发生肝肠循环、生物转化,无淋巴逆流,不经肾脏代谢,无毒副反应,其排泄速度取决于肝细胞数量、肝细胞功能及及肝细胞受体量,因此,ICG已经成为检测肝脏储备功能最为理想的色素,临床上,可以用(indocyanine green retention at 15 minutes, ICGR 15)来评价肝脏的储备功能。目的回顾性分析研究Child-Pugh A级的肝癌患者术前吲哚菁绿15分钟滞留率(ICGR 15)水平对预测手术风险的意义。方法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009年5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肝癌患者中,Child-Pugh分级为A级且进行外科手术治疗者65例。于病案室对研究对象进行相关数据采集,65例患者术前均进行了完整的体格检查、ICGR 15测定、常规肝功能检查、凝血功能检查、血、尿、粪常规检查、AFP测定、传染病检查、影像学检查。然后根据术后是否出现并发症分两组,有并发症组(n=28)与无并发症组(n=37);根据术前ICGR15水平将病例分为A(ICGR 15≤10%, n=16)、B(10% <ICGR 15≤20%, n=29)、C (ICGR 15>20%, n=20)三组。然后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ICGR 15水平与肝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系。结果有并发症组的术前ICGR15水平(24.17%±10.93%)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组(13.11%±6.65%,P<0.001)。在本研究所有术前检查中,只有ICGR15水平是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且随着ICGR15水平增高,并发症发生率增加,A、B、C三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3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59,P=0.002)。结论ICGR15是评估肝储备功能、预测肝癌手术风险的敏感指标,其敏感性高于常规肝功能生化检查和Child-Pugh分级。